1876年发生在邻水县的反洋教斗争

广安日报 2019-09-15 00:37 大字

鸦片战争后,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传教士。(资料图片)

□邱秋

1876年,在邻水县曾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反洋教斗争。这场斗争在当时川东一带引发了连锁反应,在中国教案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武力打开。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割让香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之后中法签订《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使得历时两百年的朝廷教禁开始解冻。此后,在一些传教士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向清廷提出开放教禁,自由传教。

1844年,道光皇帝手谕,允许对天主教开放教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扩大了侵略者的特权,大批西方传教士蜂拥来到中国,在传教和慈善事业幌子的掩护下,深入中国穷乡僻壤,开展传教及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教冲突的交涉案件,人称“教案”,其范围之广、个案之惨烈、后果之严重、民教双方损失之巨大,令国内外瞠目,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不幸的事件。

四川是全国发生教案最多的省区。据《四川通史》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40年——1902年)的62年中,全国共发生较大教案400余起,四川就占了近百起,而且范围遍及川中八九十个州县。

当年,在川东一带,反洋教斗争也接连发生,诸如1863年爆发的第一次重庆教案,1865年、1868年重庆酉阳两次爆发的教案,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876年,在邻水县,也曾爆发了一次影响颇大的反洋教案。

邻水教案爆发在第一次重庆教案议结之后,此时,法国天主教得以在川东所属府厅州县建堂传教,教会势力不断扩大。邻水县、江北厅(今重庆江北区)、涪州(今涪陵市)等地常有不法教民欺凌百姓之事发生,百姓与教堂的纠纷屡屡出现。

光绪二年(1876年)初,邻水县一位叫王同兴的教民纠结教党,黑夜抢劫民户,杀死百姓三人,杀伤一人,在当地激起民愤。但是官府碍于涉及教堂事宜却不敢过问,以致造成“阖邑惊惶,互相联络,倡言逐教”的局面。在这次逐教事件中,广大下层贫苦百姓积极参加,有力地推动了逐教活动的开展。在人们的一片怒吼声中,大批为非作歹的教民被驱逐出境,县城内外有五处教堂被乡民捣毁,教民房屋被焚毁不下百余家,杀死教民一人。从史料所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邻水反洋教斗争是异常激烈的,民众参与程度之高,反映出当时民教的对立关系之尖锐。

丁宝桢时任四川总督,他在奏折中写到:“维时各处棍徒乘机混入……人多势众,究竟是民是匪,当时未能区别。”对丁的记述,我们已无法细细考证,但这叙述至少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事件的声势与规模十分壮观。

邻水反洋教斗争很快蔓延到与邻水甚近的江北厅及涪州等地。天主教当时在江北厅的势力雄厚,并直接受时任巴黎外方传教会川东主教范若瑟指使,大肆发展教会势力。在教会指使下,唐昌久、黄节耀等不法教民气焰嚣张,干了不少坏事,严重侵犯了当地士绅、团首、百姓的利益和身家安全。1875年,团首陈子香、聂钦斋等遂发起灭教倡议。当邻水县“打教”事件发生之后,陈子香、聂钦斋等人备受鼓舞,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三日集合48乡乡民数千人,“排队入城,各持旗戈枪炮,吼称灭教,毁塌教堂……焚烧医馆十余处”,有300余户教民遭到打击。陈子香等还踞城垣,设稽卡,立刑罚,操生死,传号令,提出“斩决唐昌久,炮烙黄节耀、冉武氏”的口号,给教会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农历五、六两月,涪州百姓在张在初等人的率领下,“效江北打教之风”,聚众焚毁各乡场教堂及教民房屋一百余家。农历十月,数千乡民“头裹红布巾,扬旗鸣炮,拥至州城,先后将州城内外教堂一并焚毁,州属教民概行驱逐出境”。

三地教案发生后,川东主教范若瑟接教民诉状,云江北厅“葆丞袖手旁观……向葆呼冤呈状,竟置命案不验,抄毁不勘。迫控道府,置若罔闻,奔控军督,掷状不收相……”范若瑟立即通过驻京法使,向总署施加压力,谕旨饬四川大吏赶快议结。教士借此提出苛刻条件,甚至故意拖延。

四川总督丁宝桢在1878年的奏折中称:“四川江北教案,延数年。民教结怨成仇,枝节丛生,几予不可收拾。臣去年到川,即委员会同川东道、重庆府持平速办,并经面饬该主教范若瑟迅速会议办理。乃范若瑟游移矫强,迟之数月,迄未办结。嗣经总理衙门灼知其弊,照会法公使将范若瑟撤回,本年二月内始行离川。接办教事者为白德哩,其人似较范若瑟平妥,奈其随从之辈,半皆狡猾嗜利,从旁怂恿,多方阻扰。臣于该主教接办时,即屡饬委员会商妥议,而悠忽变幻,仍然要挟多端,白德哩又多不与委员晤面,延之两日,仍无了局。此次阅伍到重庆接见委员,据禀该主教于此案意图拖延,藉索重资……约计银二万九千两。”这段叙述,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事件背后的复杂与清廷官员对教案事件处理时的复杂心态。

史学家对这场教案作了分析解读,在他们看来,1876年在邻水爆发的反洋教斗争,其规模、声势及激烈程度都是空前的。斗争首先从邻水县开始,之后迅速扩展到江北厅和涪州。这些反洋教斗争当时主要由清朝地方官吏和一些权门豪绅引发掌控,他们或公开号召,或暗中指挥,张旗执械,列阵对垒,将主要矛头直指法国天主教势力。在乡绅的倡导下,地方官吏“假作痴聋,不闻不问”,因而劳动群众愈战愈勇。而清廷亦知这些教案与地方官员均有卒连,因此交涉时颇费周章,但在外国侵略者的外交压力和武力恫吓下,又不得不妥协让步,甚至采取高压政策予以镇压。

确实,邻水、涪州教案议结,就曾受到传教士阻挠,以致拖延甚久。最后清政府仍以传教士的意图作为议结的条件,仅赔款一项即达白银62000两,其中邻水县赔付白银23000两,江北厅赔付29000两,涪州则赔付了10000两。从处理结果看,我们不得不说清廷当时的确是软弱的。

不过,1876年首事于邻水县,继而发展到江北厅、涪州等地的百姓反洋教斗争,也显示了川东人民反帝爱国的斗志,这场斗争摧毁了天主教在此经营多年的侵略阵地,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嚣张气焰,从而带来了这一地区10年民教“相安无事”的局面。

引发邻水这场教案的原因是复杂的,其直接因素是当地不法教民的劣迹恶行所致,而深层原因则与当时国内各地情况一样。由于当时教会在邻水的作为与当地百姓的传统形成矛盾,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一些民众难以接受,视天主、耶稣为异端。正如当时有人所称:“……种种不善之端,干扰我朝国法,祖宗定例,曲直是非,一切颠倒。”另一重要因素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当时社会财力内竭,上下不周于用,百姓生存危机加剧,一些外国传教士掠夺土地房屋、钱财物货,与当地非教百姓乃至士子乡绅形成利益之争,导致人们与教会严重抵触,一遇火花,自然爆发。

对于邻水及江北厅、涪州等地反洋教斗争这段史实,笔者查找了邻水县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史料,尚未见诸文字记载。但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丁文诚公奏稿》《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进步日报》上却有较为具体的原始记录,弥足珍贵。同时,我们还可在国内一些重要史籍中见到相关提及或描述。由此,足见邻水当年这场反洋教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程度。

新闻推荐

邻水县政协专题调研校园周边安全 为孩子成长撑起“保护伞”

(陈超)8月28日,邻水县政协组织部分界别委员对校园周边安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座谈,提出意见建议。调研组...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