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去”到“走回来”
□本报记者 李倩
舅舅最近忙着装修房子。家门前的路硬化后铺上了沥青,路基升高了,舅舅索性把房子地板也铺厚了几层。他的计划是,把家里改建成农家乐,以后不再外出打工。
舅舅以前常年在新疆打工,前段时间他才决定回乡发展。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促使舅舅下定决心回乡发展的最大原因,便是家门前的这条路。
这也是我老家通往场镇唯一的路。我的家乡在邻水县丰禾镇复兴村,舅舅家就在隔壁。大洪河从家门前淌过,沿河的土路蜿蜒,有的路段极为狭窄,周围总是被荒草覆盖,人烟稀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我并不懂得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村里的年轻人都会外出打工。每当看到他们衣着光鲜、满载而归时,小小的我便特别羡慕。从那时开始,我便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遐想,期待着有一天能走出贫瘠的乡村。后来,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再后来有了工作,回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前不久,因休产假,我得以在老家度过月余的悠闲时光。每天早晨睡得正香,啾啾鸟鸣和一阵音乐声总会把我唤醒。母亲告诉我,音乐声是洒水车发出来的。洒水车每天早上来村里洒水,天气热的时候一天来两次。每到下午,还有专门的垃圾车来收运垃圾。
竟然每天有洒水车和垃圾车到村里来!我有些惊讶。毕竟,家乡落后的印象早已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于是,我开始留意起家乡的变化。
每个不下雨的傍晚,父母总是早早吃完晚饭,换上舒适的衣服、鞋子,出门散步。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出门,看看这个熟悉的地方现在是何模样。
那条土路在去年底便已经油化,黑黑的路面宽敞整洁。沿河一侧修筑了护栏,道路两边撒了花种。如今,这一路上鲜花盛开,空气里满是花香。道路另一侧,成片的稻田里秧苗青青,生态防虫装置在其间格外醒目;以往的荒坡连片栽种了柑橘树,绿意盎然。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数公里,以前荒芜的土路旁边,现已修了一栋又一栋漂亮的楼房甚至别墅。每次经过,我都会忍不住“点评”,哪栋房子最漂亮。除了房子,颇具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中心也建在路边。(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志愿者在清理城区卫生死角。邻水县袁市镇美丽乡村一角。近年来,邻水县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治理规范,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