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乡:“农旅文”融合发展开启致富“钱景”
唐小佩指导村民种植芍药
杨通乡属于大竹“山后”地区。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杨通乡探索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使昔日的穷山乡,变成了家美人和业兴的新村。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
趟出致富“新路子”
“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上班一天能挣7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正在葡萄基地除草的阳光村3组贫困户谢世高现在的日子过得很顺心。
谢世高因家属患病不能外出务工,家里栽种的水稻也只够糊口,加之缺乏技术,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因此成了贫困户。
针对这种情况,杨通乡不仅鼓励群众流转土地增收,还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群众用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等入股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以7:2:1利益连接模式分红。
“合作社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现种植有核桃250亩、葡萄25亩、皮球桃50亩、芍药110亩。”杨通乡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唐小佩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对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2017年底,贫困户共分红53844元,最多的一户达到5188元。”
“每年2500元的入股分红加上基地务工的收入,我现在也有存款了。”谢世高算着自家的收入账,享受着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该乡有35户已脱贫户全部被吸收进入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唐小佩还利用“农民夜校”,多次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引导阳光村5组谢洪春等建起家庭农场,种植红心柚和青脆李。
延伸观光休闲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宽阔的休闲广场旁,是一片茂密的桃树林,枝头挂满了青色小果子。桃树前两三年不挂果,为了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唐小佩不仅搞起了养殖业,建起了3亩生猪养殖场、40亩鱼塘,还饲养了鸡鸭鹅,围绕绿色种养业延伸产业链。
“来我们这里玩耍,不仅可以赏花、摘果,还可以吃到正宗的土鸡、腊肉。”唐小佩今年计划再发展200亩芍药,并在基地旁新建养老院、农家乐,以及腊肉加工场和酿酒厂,为电商平台销售不完的土特产品找到其他销路。
“当地群众在项目建设工地上干一天有160元的收入,年底农家乐、加工厂这些投入营业后也常年需要人干活。”唐小佩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详细规划,“以后游客多了,还可以摆摊买土鸡土鸭、鸡蛋、绿色蔬菜等。”
“现在的日子过得很顺心,在养殖场养猪每月固定收入1500元,不忙的时候还能在基地务工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女儿以后的学费、生活费都不用愁了。”正在管护芍药的已脱贫群众徐永翠,谈及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红色旅游带动发展
过上幸福“好日子”
“不仅本县,毗邻的广安邻水县、重庆垫江县也有不少游客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沿着一条陡峭的绿荫小道,记者来到距离杨通乡政府一公里的大庙寨革命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生动再现了大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这里建立四川省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四川率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和革命先烈生前抛头颅、洒热血、追求革命理想的画面,传承和弘扬了当地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
“‘党员活动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来陈列馆上党课、宣誓的人络绎不绝。”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占地30余亩的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前,该陈列馆已经接待参观学习的游客1万多人。“以前逢场天都冷清的场镇,如今渐渐有了人气。”
“第二期拟对徐相应烈士故居等进行修复,并围绕纪念园打造农耕文化体验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条‘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让全乡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杨通乡党委书记张江洪谈及今后的发展时说。
□文/图 周定美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唐丽梅廖雨馨邻水记者站姜慧5月3日,记者从邻水县经信局了解到,今年一季度,邻水县100家规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全年目标的24.4%,实现“开门红”。在此基础上,为冲刺工业...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