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南方局开辟“撤退站”和“隐蔽点”(二)

广安日报 2018-01-31 03:21 大字

建立幺滩建桥工程隐蔽点

皖南事变后,为了预防国民党顽固派的突然袭击,党组织及时对驻渝单位的干部及家属采取了疏散隐蔽措施。1941年5月,中共南方局委托邻水在渝进步人士、巴克新建筑工程事务所所长熊雯岚(早年参加过中共党组织)疏散一批党员。熊雯岚接受任务后,得知邻水修建幺滩大桥,主动以低价承包了这项建桥工程。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范式之(范天涯)等一行8人,以建桥工程管理人员的身份来幺滩隐蔽、从事革命活动,历时1年。后形势好转,这批同志安全返回报社继续工作。

建立九龙桅子土弯撤退站

1942年秋,中共南方局负责重庆至陕西秘密交通线的孙友余来邻水考察,决定在邻水县九龙桅子土弯建立第二站,负责人是任时雄,任务是形势突变时,负责将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撤退同志安全护送到下一站。与此同时,南方局袁超俊通过新华日报王自申的关系到邻水县建立了另一平行的秘密交通线,以作备用。

建立幺滩和九峰隐蔽点

1942年2月,鉴于城市特务密布、环境险恶,不利于大批党员开展隐蔽工作,中共南方局在重庆开办了农村工作训练班,周恩来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重庆市委各级组织挑选了一批家住乡村、条件较好的党员回乡开辟隐蔽基地。同年7月,在重庆市立第23中心校任教的共产党员刘亚琼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邻水幺滩,任务是长期埋伏,逐步建立可靠的隐蔽基地,同时筹集资金,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刘亚琼当时31岁,具有一定革命经历和斗争经验,老练成熟,洞悉旧社会的人际关系。她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应酬敌政权的各色人物不卑不亢、有刚有柔,处事缜密精细,很快在家乡站稳了脚跟,深得上下的信任和尊重。不到1年时间,她就由小学教员升为风垭乡中心校校长,后来又接任了幺滩乡中心校校长。她以学校为基地,先后安排隐蔽了李冰如(李青林)、叶镜澄、刘隆华(刘静文)、王古泽、杜春霞、蔡桂芳、谢素贞、李禄安等数十名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加上幺滩是重庆到邻水的水路码头,因此,刘亚琼还承担了不少接待转移和传递情报的工作。这个隐蔽基地从开辟到解放,尽管遇到了不少风险,但她沉着机智,随机应变,果断处置,均化险为夷,保证了隐蔽人员的安全。凡在这里隐蔽过的党员教师,都坚持“三勤三化”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唱革命歌、读革命书、搞革命宣传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步学生;通过学生家长与乡村贫苦群众建立了广泛联系,为华蓥山武装起义、迎接邻水的解放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刘亚琼把上千元资产全部用于党的活动,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出色的才干赢得了党内的赞誉。

1944年,刘立轩和熊孟兰夫妇按熊复(时任《新华日报》新闻编辑组长)的建议,由重庆转回老家邻水九峰乡为党组织开辟隐蔽点。回乡后,刘立轩担任了乡长职务,熊孟兰担任了中心小学校长职务,很快为党在九峰开展隐蔽工作打开了局面。重庆党组织先后介绍了袁瑾、马润源、黄友高、胡玲、龚安石、项扬惠等党员到九峰隐蔽。这些党员在隐蔽中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办专栏、搞讲演、成立文艺宣传队,使偏僻闭塞的山村群众不仅懂得了全面抗战、救亡图存的抗日道理,而且知道了前线抗战最坚决和勇敢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刘立轩还以乡长职权抵制抓丁逼款,维护群众利益,团结教育群众,为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走马村:群山之间有“花园”

精美的窗花。屋檐下的挑梁雕。屋后的石板路。天井。生锈的铁门扣。斗筐。长条石凳凳腿的雕饰。老石缸。林家花园全貌。囗邻水记者站熊兴文孔虹本报记者张启富胡佐斌文/图2017年4月,四川省住房和城...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