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库区移民好幸福!

广安日报 2017-03-03 10:42 大字

□邻水记者站 本报记者 刘莉华

让邻水县大洪河库区移民张国兰意想不到的是,搬迁到丰禾镇柏垭头村后,村里就再也见不到一个“闲人”: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只要手脚能动,靠着在现代农业园区干点零活一年就能挣四五千元。

这种现象,在邻水县的每一个移民新村里都有。在完成了艰辛的“大迁徙”后,邻水县库区移民在党委政府的全力帮扶下,开始了一场家园大重建,移民新村基础设施不断建设,特色产业日渐兴起,7万余名移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整村推进:新村美如画

2月20日,天空下着小雨,记者来到复盛乡龙门新村,看到该村新修的水泥路上,小汽车、载满农副产品的货车、电动车往来不断。

“以前,这条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别说通车了,走路都费劲得很。”龙门新村6组村民谭志清感慨地说,“路修好后,上个街、赶个场什么的,甭提有多方便了!”

谭志清告诉记者,龙门新村这条路是利用移民后扶资金修建的,宽5米、长6公里,不但解决了该村村民的出行难题,附近几个村的近千名村民也享受到了便利。

龙门新村的变化得益于邻水县创新实施的移民整村推进项目。据该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由于邻水“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移民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只有将分散的移民进行整合,才能利用有限的后扶资金,最大限度地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对此,该县将移民较为集中、产业基础相对滞后、移民群众发展愿望强烈的丰禾镇柏垭头村、民主村和复盛乡六桥村、龙门桥村、教官湾村5个村确定为整村推进示范区,多方整合移民后扶资金6000余万元,成功将其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并集中建设了5个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大改善,人居环境大改观。

发展产业:收入有保障

住在大洪河边上的九龙镇农华村村民黄素兰这几天一直很忙。“虽然这段时间雨水较多,但业主的葡萄基地里一直有活儿干。干的活儿强度不大,每天50块钱,只要人勤快,每月也有近千元收入。”黄素兰一边忙活着一边跟记者说道。

“村里现在有葡萄200多亩、西瓜300多亩、海椒100多亩、其他水果100多亩。”农华村大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廖小波向记者介绍道,农华村是典型的移民村,全村有移民500余人。为让移民群众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村里大力实施土地流转,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联合生产经营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流转给了业主,每亩土地每年有780元收益,村民以后还会有分红。这肯定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廖小波坦言。

据了解,农华村还将依托一面环水、风光秀丽的独特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邻水县移民安置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发展优质脐橙4000亩、间作蔬菜7300亩、药材3200亩,生猪养殖4000余头、林下养殖2.35万只,移民群众实现人均增收3420元。

配套服务:生活更幸福

刚搬到复盛乡龙门新村时,廖伟经常会怀念以前的日子:“之前住在库区边上,山清水秀的,空气也很好,根本舍不得离开。”

但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新家的生活: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还有冲水厕所。因为距县城近了不少,打工的机会更多了,就连一般的零工,一天也能收入近百元。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建起了养兔场,承包了鱼塘,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才感受到,搬家过后,生活过得更好了。”廖伟说。

让移民群众生活得比以前更好是移民后扶工作的根本目标。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这一目标,该县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服务,如建设集办公、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1+6”公共服务中心3个,农民健身路径6条;规划建设一个移民培训中心,大力提升移民素质,增强移民自身“造血”功能;强化移民区域的田网、路网配套,让移民群众真正成为移民搬迁的受益者,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如今,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邻水县7万余名移民群众面前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邻水县政协 首次通报领导批示建议办理情况

(陈超)在日前召开的邻水县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上,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就2016年县领导在县政协重要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上批示及办理情况,向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通报,这在该县政协工作史上尚属首次。20...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