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送教上门” 脱贫有了新希望

广安日报 2017-02-28 09:53 大字

□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刘夏

2月24日下午4点过,邻水县梁板乡红旗村小学的师生们陆续走出校门,教师鲁宗艮却回到办公室,拿上几本书,匆匆赶往红旗村11组谢华明的家里。

“老师,老师……来了……”鲁宗艮刚踏进谢华明的家门口,谢华明的女儿玲玲就开心地迎了上去,用不太流利的话语,热情地招呼着鲁宗艮。

红旗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有贫困户137户,谢华明一家便是其中之一。谢华明告诉记者,因为家庭贫困,他30岁才结婚。1994年,谢华明的大儿子伟伟出生,可伟伟8个月时生了一场病后就有些痴呆,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说、笑、闹。

“最开始是不说话,5岁的时候又突然说话了,还会说普通话。”谢华明说,伟伟因此成为人们口中的“奇孩”,但他终究与其他孩子不同,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已经到了入学年龄却始终没有走进学校的大门。

2007年,谢华明的女儿玲玲出生。原本以为玲玲的到来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丝希望,谁知希望落空——玲玲的情况与哥哥伟伟相反,不说话、不理人,谢华明带着她四处求医也无济于事。

“妻子因病没有劳动力,两个孩子又需要照顾,我只能种点庄稼养活一家人,日子很难过。”谢华明为此心力交瘁。

2016年,梁板乡中心小学校长廖俊了解到谢华明家中的困难,决定根据两个孩子的情况,对其进行“送教上门”。他与红旗村小教师张学成、廖高毅、鲁宗艮等经过商量研究后,为两个孩子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连寒暑假都有安排。课程开设也很丰富,除了文化课程外,还有游戏课程、德育课程。每周“送教上门”3次,寒暑假一周一次。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送教上门\’活动,帮助两个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的性格更开朗些,增添贫困家庭脱贫的信心和底气。”廖俊如此说道。

正如廖俊所说,一年多来的“送教上门”让伟伟和玲玲有了变化,也“点燃”了谢华明一家脱贫的新希望。

“他俩以前吃饭用手抓,现在知道用筷子了;以前玲玲在公路上走的时候爱走中间,老师说了有危险以后,现在她都是走路边;以前玲玲爱躲在边边角角,碰到人也不喊,现在晓得喊老师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谢华明开心地细数着两个孩子的变化,他说,“从前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现在看着孩子越来越好,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今年准备在家搞养殖,带领一家人奔小康。”

新闻推荐

邻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曾涛记者刘夏)2月10日,记者获悉,2016年,邻水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年共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申报国家专利321件,其中发明专利111件,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