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的“三毛法官”

广安日报 2021-04-26 00:54 大字

□见习记者 黄钟锐

“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向她们出具一份司法建议。”4月16日一早,穿着一身笔挺制服的华蓥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贺毳步履匆匆走进综合指挥中心,与同事讨论案情时,她说一口地道广安口音的四川话,让人一点也听不出她是一个湖南人。

贺毳今年32岁,湖南邵阳人。11年前,她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考入华蓥市人民法院成为一名法官。在10余年的审判工作中,她先后荣获“广安市十佳法官”“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其审理的案件连续两年获省法院“十佳庭审”、广安市“十大精品案例”。

入乡随俗

3个月说出一口流利的广安话

贺毳的审判工作是从一桩离婚案开始的,这起看似简单的案件却在贺毳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那年,贺毳刚进入华蓥市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开庭前一天,为了将案件记录准确,贺毳反复查阅卷宗、校对庭审流程,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开庭当天,双方当事人一开口就让贺毳蒙了。

双方快速地说着本地方言,大量发音从没听过,贺毳只能用笔在旁边标注拼音。休庭后,找到双方当事人逐一核对每句方言的准确意思,但当事人的态度却让贺毳大受打击:“连我说的话都听不懂,还当什么法官?”

受到当事人的埋怨,贺毳深感委屈的同时也理解他们的心情。“当事人到法院都是带着诉求来的,有些情绪很正常。”为了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贺毳决心要学好本地语言。

“有一次坐出租车,我把车费‘10块’听成了\‘4块’,下车后司机跟着我追了两条街。”刚开始学广安话时,贺毳闹过不少笑话。事后,同事们都劝她:“现在大家都学普通话,你还学广安话干啥子嘛?”贺毳不为所动,依然每天用蹩脚的广安话和大家交流。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3个月不到,贺毳已经能够用流利的广安话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人们亲切地称她“三毛法官”。

“以心换心”

群众对她还以真心

2013年,贺毳刚任法官不久,承办了一起因家中漏水而引发的侵权案件。“漏水的那户居民楼上住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我们想到她家中查看情况,但老人就是不开门。”贺毳站在门口和老人沟通了半个小时,始终没有效果。

就在贺毳认为今天就要无功而返时,住在隔壁的邻居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主动帮助贺毳去做老人家的工作。经过四个小时的调解,最终楼上楼下达成赔偿协议,握手言和。

事情结束后,贺毳向这位邻居道谢,他却说:“贺法官,我是李某某,我记得你,也认你这个法官。”原来就在半年前,李某某还是贺毳办理的一起合伙纠纷案件中的被告方。

当时,贺毳组织原告方和被告方李某某进行庭前调解,李某某因为堵车迟到,进入调解室时已没有了空余座位,贺毳赶紧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李某某。“我记得他进来的时候情绪很激动,给他让座后又去倒了一杯水给他,让他缓口气。”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让李某某情绪缓和下来,还赢得了信任。

贺毳没有想到,半年前办案时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给当事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影响到现在这起案件的处理。她不由想起刚进单位时,一位老法官的教导——官司胜败,是由法律和证据决定的,但秉公正之心、持友善之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是法院人应为之义。

克难创新

多措并举推进高效能司法

在贺毳10余年的审判生涯中,一共办理了1600余件案件。为了提升办案效率,贺毳积极探索审判方法,首创“到庭隔离式”询问模式,甄别了一大批虚假诉讼并移送公安机关;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定期挑选有教育意义的案件在社区、乡村、院坝开展巡回审理,同步开展当庭评析、判后答疑、法治宣传等工作。2018年,她在杜家坪社区巡回审理的一起农民工索要劳动报酬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专题报道。

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大量案件无法正常开庭。“我了解到有些地方已经在开展线上庭审,就想到广安也可以开展呀。”于是,贺毳及时起草了在线庭审规范及操作细则,在全市率先推行“云庭审”模式,大量案件通过线上快速化解,有效减少因诉讼产生的人员大范围流动和小规模聚集。其间,贺毳还制作发放了《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和涉疫典型案例等资料,助力企业抵抗疫情次生风险。

“我们正在推进专业化法庭建设、要素式审判,让司法服务更加优质高效。”贺毳说,要素式审判就是对特定案件的基本事实要素,比如离婚案件中的结婚时间、子女情况、共同财产等存在争议的要素进行提炼、填表,庭审时就围绕这些要素进行审理并制作裁判文书,从而简化审理流程、提高审判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审判质效的提升。

新闻推荐

用“绣花功夫”织密基层治理网络

□华蓥记者站张爱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涉及面广、事项繁多,但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