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寺传奇
□ 卢一萍(成都)
相国寺储气库里的相18井纪念浮雕
重庆的冬天有些冷,位于华蓥山上的相国寺寒意更甚。来这里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遥远北方寒冷的冬天正被这里输出的天然气所温暖,所以觉得这个地方格外神奇。
镶嵌在山上的相18井,是集团公司功勋气井、西南油气田公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有一座雕像,雕像中的人都有原型。我曾经寻访到了其中一位,他就是当年担任32526钻井队副队长的赵代禄老先生。
1975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抽调五个钻井队,会战相国寺。赵代禄带领32526队80余人转战川东,被分在山顶最高处的南天门钻相7井。
刚到相国寺山上,下着大雪,两天没有水喝,只能挖雪煮饭。设备运到山上,由于没想到会那么寒冷,就没有把高压管线里的水放掉,结果水结冰后膨胀,把设备冻坏了。熬过冬天后,重庆潮湿,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见不到晴天。本来就是有名的雾都,山顶的雾更浓。春秋时节,很多时候不是在阴雨里,就是在大雾中。钻井队住的是低矮的土墙房,虽然盖的是瓦,屋里还是会滴水。铺盖、衣服常被湿透,劳累一天,却根本没法睡觉。即使把被子烤干了,雾气大的时候,待睡一晚起床,又被雾气打湿了。最后,赵代禄找矿里的领导,要了一些竹席和牛毛毡,用竹席把床围住,上面铺上牛毛毡,以抵挡雾气。这样,才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但生活还是异常艰苦,当时想吃肉要找区长批条子才行。
这是钻井队第一次打深井,没有经验。用17.6的大钻头打100米深,用了100天时间,用了100吨水泥。井漏得厉害,水打进去没有出来的。最后,大家把野草挽成把丢进去,没了;把石头丢进去,没了;又编篓子,装上石头丢进去,也没了。
当时条件差,技术水平差,工程师亲自出马,打点堵点,用套管封了,还是漏。
山上缺水,又从山下用钻杆接起来,往山上引水。从山下到井台八公里路,硬是用钻杆接到井台,用泥浆泵打水,用半个月时间,把水引到了山顶。
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重新开钻。
赵代禄决定用涡轮强钻。涡轮转速高,每分钟可达400转。这样,盛一次水可打十几公分深,一天可以打两次。这样提高了钻井效率,但容易卡钻,有一次,因为卡钻导致涡轮脱落,所以很危险。但向下钻了100多米后,情况就好转了。第二次固井,不再漏,往下就好钻了。打了一年多,钻了2000多米深。
以后就有了经验,所以钻第二口井的时候,下钻2300多米,只用了三个多月。
1977年5月23日,相18井开钻。当时赵代禄已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口井与相7井相距只有300米远。他用自己摸索的经验开钻,泥浆泵一共八环,好钻的时候,他用两环;不好钻的时候,就用四环。虽然危险,但他认为,只要掌握好规律就没有问题。
当时矿上最权威的技术员上来一看,很是惊讶,问赵代禄:“赵队长,这样危险不?”
“我能掌握。”
相18井设计下钻深度2200米,到10月2日,钻井很顺利。那天,石油管理局的黄凯书记来看望赵代禄。
寒暄一阵后,黄凯说:“根据地质构造,下面还有一层储气层,要加深钻探200米,你有没有问题?”
当时还没人知道什么石炭系。赵代禄也不清楚新钻探层的地质构造,但他还是像军人一样坚决地说:“没有什么问题!”
“预计多久能打到目标层?”
“月底。”
“那好,月底我等你把气打出来!”
“一定完成任务。”
黄书记一走,问题来了。往下钻探后,碰到了陨石层。石头有几公尺厚,呈块状分布,非常坚硬,可以划玻璃。钻头一碰到,钻不了一寸深,马上就报废。
司钻没有遇到过,无计可施。急得胆囊炎发作,下山做手术去了。
没有了技术员,赵代禄只能既当行政干部,又当技术干部。
他住在井场里,自从上山就没有下去过。他对司钻和大班说:“我亲自来打井,等打顺了你们再来干。”
但有一次,他以为已经打顺了,让大班接手,没想还没下钻头,“哄”的一声,钻头坏掉了。
赵代禄非常沮丧。那十几天,他不敢放手了,累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通过摸索,他发现对于那个坚硬的地层,要有耐心,丝毫也急不得,只能像磨刀一样,一点一点地磨。用力稍微重一点,钻头就坏掉了。
十几天过后,活路松活了。到10月23日,终于打到了目标层。固井,下油管,测试。27日,出气,无阻流量达每天340万立方米。
相18井是在相国寺山上打的第一口石炭系井,深度2233米,地面、地下情况复杂。当时把目标层位叫“哑层”,磨片出来后,才改叫石炭系。
相18井发现石炭系,既改变了“川东地区缺失石炭系”的地质认识,又在我国川东地区首次发现石炭系裂缝——孔隙性气藏,开辟了四川盆地找气新领域,迎来了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因而被定性为“战略突破”,该气田成为四川盆地产量最高、稳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的优质气藏。但经过30多年的开采,相国寺气田的产量逐年降低,但它很快获得了新生。
2011年10月18日,西南油气田公司相国寺储气库隆重开工,它是川渝地区开建的第一座储气库。工程建设主要包括8座丛式注采井场、1座集注站、4套采气脱水装置,15千米注气管道。
蒋华金是负责修建这座储气库的人,他这是三上相国寺,所以他觉得自己跟相国寺特别有缘。
蒋华金1993年从西安石油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了这里。他记得那天是星期五的下午,他带着美好的愿望,满怀憧憬,兴致勃勃地到重庆报到后,随即坐着一辆双排座汽车,到了位于新龙场的采气三队队部。
新龙场离重庆不远,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队部的人员周末都回重庆去了。所以一到星期六,这里就只剩蒋华金和一个炊事员。
当时,大学生到井站的极少,他以为会引起重视,至少应该直接到办公室工作,不想到采气队后,他和大家一样了。他人生地不熟的,在队部待了四五天,就到了相18井。
蒋华金来的时候,这口“功勋井”开发已近二十年,日产量已在快速递减,1993年已降至日产25万立方米,且井口压力大。
相18井位于山脊,常年缺水,使用的是相12井打出来的铁锈水。用铁管从山沟水库抽过来,员工自己制作了棕垫,在沉沙池过滤。长期吃这种水对身体不好,大家就跑到山里,到溪流里端水吃。
虽是八月,相国寺却整天大雾弥漫,衣服似乎很少干爽过。难见日头,大家的心情也总是阴郁的。但待了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冬天更是难见天日。而更麻烦的是,由于山顶气温低,常常会产生冰阻,一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得赶紧抬来热水,用浸了热水的工衣、棉衣去淋。
当时,技术人员稀缺,一个采气队有一百多人,技术员只有二三个。所以,蒋华金在相国寺待了四个月后,于1994年1月——也就是春节前夕,调回了生产技术处。由于前几个月只有他一个技术干部,工程、地质都是他负责,因此他非常忙。
他老家在四川大竹县,从重庆乘班车回家要五个多小时。腊月二十九放假,大年三十已没有回大竹的班车,想了很多办法,才在正月初一回到了老家。
他在生产技术处一待就是三年,1997年年终考核结束后,上级让他担任采气三队副队长,主管一线生产。
新龙离重庆八十多公里路,在川东气矿条件算是好的。但采气三队留不住人,很多人都想进重庆。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当时去一线的很少,但他欣然受命。
2002年撤队并厂后,成立作业区,蒋华金被调到江北运销部,至此,他在相国寺整整待了9年。他离开的时候,相国寺的日产气量已降至六七万立方米。
江北运销部是个科级单位,主要负责天然气外销及重庆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的用户用气。他开始是担任生产办公室主任,一年后,任主任工程师、副经理。2008年1月调开县作业区,同年8月又调开江作业区,均任副经理,都是主管生产。
当时开县作业区年产天然气75亿立方米。一去就遇到2008年的极寒天气,保供压力陡增。
当年冬天,川东北的天气也极为严酷。为了保供,上级要求作业区领导和技术员必须到井站值守,以防止冰阻。
当时天下大雪,道路不通。大地一片雪白,整个世界都被冰冻了起来。
蒋华金送技术员去天东六十八井。他们乘坐的是一辆多功能车,底盘低,快到山顶时,道路冰冻后,滑如镜面,右边又是悬崖,大家不敢再待在车里,都下了车,在路面上垫了树枝、沙土,然后推车上山。几个人想了各种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冰雪路面,上山还是容易的,其实下山更难。他们是一大早出发的,回到开县已是晚上十一点钟。
蒋华金接下来去赴任的开江作业区与开县作业区虽分属四川和重庆,但两地相邻。开江作业区由于井压高,很久都没有开过新井了。他上任后,组织开五百梯气田的第一口井——天东017-X2号井。也正是因为要开发新井,他才临时受命,来到开江。
开江作业区人少,每年的产量只有8到10亿立方米,所以留不住人,但川东北包括开县的天然气都要过境开江,在这里脱水、增压,所以工作压力很大。好在这个作业区的年轻人多,他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正当蒋华金干得得心应手的时候,可能是跟相国寺有缘,转了一大圈,2011年,他又回到了相国寺。
当时成立相国寺作业区,就是为了建设相国寺储气库。让他来,一是因为他能力强,还有就是因为他熟悉这里的情况。
截至2010年底,相国寺气田石炭系气藏共完成钻井8口、获气井7口,累计采气40.24亿立方米。
一个老气田变身优质储气库,有三个因素占优:一是距离重庆主城区比较近,各种建设材料易于送达;二是储存构造好,相国寺气田是孔隙裂缝型气田,流通性很强,上下各种岩石、气体、致密物质将储存空间紧密“包裹”,天然气被储存在“理想层位”;三是气田不渗水,不渗油,硫含量少,很安全。
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上级对他的要求是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作业区。分公司定80人,作业区配70人。由蒋华金任经理,杨仕青任书记,宁飞、熊中琼任副经理。
但刚开始时,他们无一兵一卒,办公楼也是临时的,他们四人相当于一个筹备组,打扫办公室,清理房间。
人员是从江北运销部和川东气矿筛选、抽调的,也就是说,在生产方面基本都是从重庆气矿抽调的人。当时很多人在城里工作,不愿意上山来吃苦。但要求所有人员20多天后到位。
天然气储气库的主要功能是将天然气增压注入地层的缝隙中储存,在需要供气时,进行采集、脱水,最后输入天然气管网。因储存量大、调峰能力强,地下储气库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
2011年10月18日,相国寺储气库正式开工建设,它也是西南地区首座储气库。
当时机关只有20来人,全都住到了相14井的工棚里。
因为管道建设属于隐蔽工程,当时有不少老工人参与建设,很多老站下埋的管道多,他们要对管道走向等隐蔽工程的基础资料进行取证,以防止若干年后不清楚,以有助于生产和安全管理。
其中就有老工人李红兵。他14岁顶替父亲参工来到相国寺,在这里干了很多年。后来在松树桥配气站当班长。成立作业区后,他主动要求重返相国寺。现在担任井站班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相国寺的李老头”。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努力,2013年6月29日,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第一次试注成功。2014年12月1日,集注站首次成功调峰采气。从此,它开始担负为川渝地区及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保供的使命。
由“采气”到“储气”,相国寺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也续写了像赵代禄、蒋华金等石油人的奉献传奇。
新闻推荐
调试发电机组本报讯(贺全明杨华平文/图)“报告站长,3号机组(新机组)启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现已满足启机条件,请求启机。...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