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倒刺”拔除后......

消费质量报 2020-06-30 06:35 大字

■来自华蓥市永兴镇造甲沟村的报道

100多户村民告别“出行难”,惠及农田种植800多亩

广安市区到华蓥,距离约20公里,开车用时25分钟。

从华蓥到永兴场镇,距离约8公里,开车用时15分钟。

从永兴场镇至造甲沟村二组,距离约4公里,今年5月之前,村民赶个场要走多久?近1小时!

“从村公路到场镇走路20多分钟,可从农户家到村公路却几乎需要一样的时间。”省市场监管局派驻到华蓥市永兴场镇造甲沟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克军说,2017年脱贫摘帽后,该村仍有近3公里村组路、入户路未修建、硬化,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沿线村民出行、车辆出入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踏上扶贫路,便是村里人。”在张克军心中,彻底解决行路难,为乡村振兴铺就幸福之路,就是工作队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路上必须拔除的一根“倒刺”。

路通!打通最后1米让行路不再难

5月22日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记者就跟随造甲沟村二组村民陈运立一起前往镇上赶场。走在二组刚修好的硬化道路上,头上是郁郁竹林,不时映射出淡黄色路灯光,身心不由得怡然自得起来。慢慢悠悠,不到30分钟就来到了永兴场镇。

从过去1小时到如今半小时,村民通行时间缩短一半的背后,是村民们的切“腿”之痛。

2019年夏季汛期,山洪爆发,冲毁了村组道路,原本坑坑洼洼的小路变得更加艰难,时不时就有村民摔伤、扭伤的消息传来。这些消息时刻锥扎着驻村队员和村支两委的心,也让张克军和“难路”较上了劲。

事实上,行路难在川东的华蓥山区从未停止。虽然当地在2014年对全市25个贫困村的通村公路全部实施了路面硬化,但通往村民家门口的组、户路,却仍是建设盲区。

“补短板,做好建设接力,开展通组入户的公路建设,真正打通最后一米。”张克军和驻村工作队迅速商议决定,将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2020年40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硬化补强路段项目。

5月21日下午,造甲沟村五组一派忙碌景象,施工车辆往来穿梭、运送混泥土、修建道路。看着平坦宽阔的路面,散步而来的二组村民王建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路难行耗时长,早上赶场还要打手电筒。这下好了,现在困扰我们出行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为了更好调动村民积极性,该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的建设方式,硬化补强共计958米长的路段、浇筑混泥土厚度15厘米,修建入户路863.3米长、浇筑混泥土厚度10厘米。

张克军表示,今年6月,全村硬化补强路段项目将全部竣工,之后造福全村3个组100多户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并惠及农田种植800多亩。

访遍!吃住在村入户走访千余人次

“张调研,二组王大姐想把新硬化好的路取名叫克军路哦!”

“那咋个行,要叫也应该叫致富路嘛。”

在跟随驻村队入户走访的路上,村里第一书记江宁带着队员们和张克军开起了玩笑。

张克军心里明白,路修好的根本目的是带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可他发现,村里没有和贫困户相关联的产业。

“利益联结怎么找,入户走访少不了。”张克军清楚记得,一年前,自己第一次到陈运立家中走访,他院子里种满了李子、葡萄、沃柑、蜜橘……却见不到效益。

“感觉啥都种,但就是不赚钱。”陈运立告诉记者,以前种蔬果不能脱贫,一是路烂无法大规模运输出去,二是没技术没人指导无法大规模种植。

结合陈云立家中实际情况,张克军指导建议他先参与短期见效的养鸡产业。

想法有了,可是缺少启动资金,怎么办?张克军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单位。

利用“以购代捐”等方式,张克军拉着单位在造甲沟村开展多次消费扶贫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得来的资金,驻村工作队为陈运立购买了10只鸡苗,2019年就让他增收4000多元。而在此之前,陈运立的每年种植蔬果的收入还不到5000元。

今年,眼瞅路修好了,5月18日,陈运立自掏腰包购回10只鸡苗,并打算今后主要种植李子,搞林下养殖。

像陈运立这样的案例,在造甲沟还有很多。“我们坚持全员‘吃住在村’,目的就是深入走访,向贫困户问情况、问诉求、问心结。”江宁告诉记者,张克军参与驻村工作近两年来,始终住在农村、干在田间地头,一心一意帮群众解难题、干好事、谋发展,深入走访村民1067人次,详细了解村民特别是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收集总结村民意见百余条。

2019年,通过入户走访,张克军帮助15户脱贫户申请解决了临时救助,排除了23户家中照明线路、房屋居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主动协调69户脱贫户的帮扶责任人到村入户填写帮扶记录,及时更新告示牌信息。今年疫情期间,张克军又主动承担入户宣传、道路设卡、上门服务、舆情管控等一线工作任务,保证了防疫工作的有序推进。

“两年驻村工作,你们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调研,你看这条柏油马路,它不香么?你看陈大爷的笑容,他不暖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江宁看着张克军喃喃反问道,脸上尽是自豪与喜悦。

●记者手记

近两年来,张克军一手收集村民意见,一手申请扶贫资金,填土修路拔除的是村民脚上的“刺”,发展产业拔除的是村民心里的“刺”。

所谓没思路就没出路,造甲沟村之所以能实现乡村路组组通、户户通,外部因素在于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内生动力在于驻村工作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经过深入走访精准判断,引进了对路可持续的扶贫项目,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用张克军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好项目延伸和衍生,让致富思路和华蓥山水一起浸润村民心田。消费质量报记者郭剑夫黄明辉

新闻推荐

逝者 |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自述:永远的“江姐”这样诞生

编者按:2020年6月28日凌晨,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离世,享年99岁。于...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