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会友 自在前行 书者李明印象

广安日报 2019-12-15 00:57 大字

宁静致远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龙腾凤鸣

毛泽东诗词二首

习字是李明每天必做的功课。

□本报记者 尹姮 文/图

12月10日,在位于广安城南的一间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练习书法的李明,不一会儿,一幅刚劲、飘逸的书法作品便呈现在记者眼前。待墨迹稍稍风干,李明小心翼翼地盖上自己篆刻的印章,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一杯清茶过后,李明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我并非科班出身,是典型的自修之人。”李明告诉记者,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喜爱,得益于爷爷和父亲对儿时的他的培养。李明出生在岳池县顾县镇一个普通家庭,爷爷是老中医,父亲在镇供销社工作。无论是爷爷每天开出的药方子,还是父亲经手的记账本,都免不了要与笔墨打交道。于是,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读古文、习字摹帖就成了李明幼年时期每日必做的功课。

“那时候还不懂书法,只能说是用毛笔写字。”李明笑言,他在爷爷誊抄好的药方子上另铺一张白纸,对照着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勤加练习,造就了他扎实的书法功底。10岁时,他就在乡镇街道上摆摊卖起了自己写的春联,既可以赚学费,又能提升自己的书写水平。而在求学期间,李明更是凭借一手好字,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诸多赞誉。

1989年,20岁的李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艰苦的新兵训练,并没有消磨他书写的欲望,一到休息时,他就沉下心来提笔练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新兵集训期间的书法黑板报比赛中,李明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而这一经历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随后的分配中,李明所在的集团军政治部需要一名文书,这样的机会自然就落在这位“秀才”身上。这期间,靠着对书法艺术的迷恋和执著,在部队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李明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名家理论、临摹名帖,在娴熟扎实的技巧功底之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行草书风格。

细看李明笔下的字,能从中看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又或浩瀚如海。这些笔墨作品给人一种稳定、坦率、洒脱的印象,也是作者修养、性格、学识和做人做事的一份写照。

“书写的过程,也是悟理的过程。”李明说,这一撇一捺、一字一句,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调节情绪、安顿身心,在重温经典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轻重缓急和节奏的把控,领会字里行间的精神之道。

一路畅聊下来,记者发现,李明的言语并不玄妙,他将自己一路研习书法的“心路”细述得在理而真挚。

“1997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先后在华蓥市的乡镇及民政系统工作,并在此结识了一批书法爱好者。”李明说,他经常与这些朋友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受益匪浅。2000年初,在华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李明牵头成立了华蓥市书法家协会并担任主席,集众人才智,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明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参展并获奖,为他后来加入省书法家协会奠定了基础。

“书法可以增进交流,拉近距离,以字会友,使自己更容易进步,也便于开展群众工作。”李明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积极参与到送春联到农村、学校、军营等活动中,将传统的书法艺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喜爱。此外,他还是广安市直机关、市老年大学的讲师,为有兴趣的学员进行书法篆刻培训,在岳池县苟角镇书法院、苟角小学教授书法艺术,为弘扬传统文化出力。

在与书法相伴40余载的李明看来,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要写出书法的意境和精气神,就要勤加练习,才能写好每一笔、每一划。”李明说,沉醉于书法创作中,不为名也不为利,纯属个人爱好,他将在这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自在前行。

(本版书法作品由李明提供。)

新闻推荐

华蓥市对预付式消费经营者进行集中行政约谈

为积极应对当前预付式消费矛盾频发状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近日,华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市商务局对...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