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写作爱好者带来的“红利”

广安日报 2018-11-07 04:19 大字

□刘长安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写作,基本上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步,亲眼见证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些辛苦“爬格子”的人在写稿和投稿方面带来的“红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读中师,学校的文学爱好者自发办了一个油印小报,半个月一期,同读一个年级的主编找到我,希望我向小报投稿。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懵懂少年,只是语文成绩稍好,但是根本不知道何为文学创作。拗不过主编的盛情,只好应承下来,从此开始了人生30多年漫长的写作道路。

写作是艰辛的,尤其是在手写年代。当时,没有铅字打印机,更没有现在的电脑、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整个学校就只有一台钢板手刻蜡纸油印机。作为一个学生,写稿件只能靠自己手写。第一次写稿,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是用圆珠笔在通行本上誊写的,投给校报后,主编对我说:“你的稿件质量没有大的问题,就是用圆珠笔在通行本上誊写,不方便我们计算字数和排版,字迹容易模糊,下次能否用钢笔在方格稿纸上写好后投稿?”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投稿要用钢笔在方格稿纸上誊写。

但是,誊写到方格稿纸上无形中会增加工作量,因为方格稿纸需要另外拿钱购买,并且比通行本价格高,所以,才参加工作又囊中羞涩的我在写稿时,都是先用通行本写初稿,修改后再用钢笔工整地誊写到方格稿纸上,最后才投稿。如果在投稿前还需修改,又得重新誊写。一篇稿件,从思考酝酿到动手下笔直至满意投稿,个中酸甜苦辣滋味,只有作者自知。如果要一稿几投,加上留底,整个誊写工作量就可想而知。那时,为了减少誊写苦恼,腾出时间写作,我就发动爱人、还在读书的两个妹妹帮我誊写。正因为有她们的帮忙,我以前创作的稿件才得以有底稿留存,为现在的结集出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991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乡下教师转行到华蓥市政协工作。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缺乏教育方面的写作素材,但是,新的单位、新的岗位却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充裕的素材。到新的单位后,虽然工作任务大增,但我对写作仍乐此不疲,业余时间撰写新闻稿件、理论文章和一些诗歌、散文。当时,单位只有一台铅字打印机,配备的1名专业打字员业务熟练,对打字排版内行,但由于铅字排版自身的缺陷,比如寻找字模慢、偏僻字模少、句段修改后重新排版复杂等,加之需打印的公文稿件多,因此,自己的业余稿件还是只能手写,然后花费一定时间誊写,从来没有找打字员帮忙。唯一不同的是,单位的方格稿纸多,再也不用自己掏钱买。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得益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电脑打印店在城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把我从誊写的苦恼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但由于单位经费较少,没有钱购买电脑和打印机、复印机,只能到商业电脑打印店打印文件。我既不会打字,也没有电脑,初稿还是需要手写,但是修改、排版、存底方便多了。

真正把我从手写的苦恼中解放出来,是2005年初,我被组织安排到一个街道办事处担任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为每个领导配备了一台电脑,工作之余,我就趁机学习电脑打字,以前有过短暂的几次电脑知识培训,只是没有用武之地。现在有了电脑,可以一边打字,一边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实在不懂的,就向打字员请教。不到半年时间,我完全适应了用电脑打字写作。

电脑方便了写稿,而互联网的引进和兴起则方便了投稿。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投稿时要事先把文稿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好刊物地址,然后到邮局寄出。负责任的刊物,如果不用,还会退稿;如果使用,也会向作者寄发使用通知,有的还会给作者邮寄当期刊物。但多数刊物都标明来稿一律不退,寄出去的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只有偶尔收到邮局的汇款通知,才知道自己的稿件被采用,虽然稿费不多,但那种在辛苦“爬格子”后带来的成功喜悦,也许只有“同门中人”才能感同身受。

本世纪初,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互联网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也给写作爱好者投稿带来了“红利”,只要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邮箱、QQ等,几秒之内就可以迅速投稿,不仅减少了到邮局投递的麻烦,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与编辑零距离沟通,接受编辑老师的直接指导,稿件能否采用也能第一时间知晓。这种投稿的便捷,在互联网没有引进前,我做梦也不会想到。

电脑和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给写作爱好者写稿和投稿带来极大方便。我们在由衷感谢电脑和互联网的同时,更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

(作者系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新闻推荐

港澳媒体四川行:在小平故乡,感受改革开放的脉搏

原来身在广东的华金润集团,如今已把总部和主要生产线迁往了华蓥。公司企划部经理詹丽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忙碌的生产线,一边不...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