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展新颜
观塘镇莲花村。
村民刺绣。
春耕。
村民健身。
代市镇红心柚丰收。
□前锋记者站 袁秀娟 兰林前 刘华
核心提示:
农民群众辛勤劳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幸福美丽新村错落有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是记者近日在前锋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看到的一个个生动场景。
建区以来,该区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三农”工作亮点频现:2017年,该区创建高产粮油示范基地面积达2.5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3.8万吨。发展青花椒、柑橘、特色蔬菜等产业基地面积达2.1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4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7万元。
“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面貌改善,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建设美丽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过上殷实富裕、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不仅仅是前锋区农村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也是区委区政府对农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五年来,这份承诺激励着全区群众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夯实基础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以前,我们吃水靠天,去最近的土井挑水,来回得用20分钟。现在有了集中供水点,自来水通到家里,方便多了。”8月7日,桂兴镇渔桥村村民张国勇看着家中水管流出的自来水,开心极了。
近年来,该区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全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区已建成供水厂2处、集中供水工程28处、分散机井3万余处,解决了10.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
与此同时,该区还着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五年来,该区累计投入资金7500万元,新建及整治山坪塘427座,新建蓄水池252个,新建及维修渠道97.2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400亩,改善灌溉面积4600亩。全面完成东风、继光、五四等13座病险水库整治任务,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增强了蓄水能力,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外,金融、群力、旗山、玉河、王子沟等5座病险水库整治加快推进,今年将全面完成。
道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已经成为该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脊梁骨架”和“血脉通道”。五年来,该区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这条路大家盼望了很多年,终于修好了,我们村脱贫致富有希望了!”8月8日,观阁镇合福村村民邓伟清看着已经修好的通村公路,脸上露出了笑容。
合福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居住条件较差,出行不便成了制约该村发展的“硬伤”,也成了该村260余户900多为村民的“心病”。
近年来,该区采取贫困群众“点单”、党委政府“上菜”的个性化帮扶措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先行”的理念,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补齐脱贫短板。
2017年,全区新改建农村公路86公里,乡镇通沥青路率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均达100%。目前,全区乡镇客运站(停靠站)覆盖率达100%,90%建制村建有村级招呼站(牌)并开通客运班车。
建设新村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日前,记者在代市镇会龙新村看到,一幢幢小洋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一幅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铺开。
2015年6月,会龙村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该村按照“统规自建”的原则,在报名者中优先选择了24户有住房需求的农户,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修建新房。2017年初,村民们陆续搬迁至新村,入住新房。
“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这日子过得太安逸了。”村民蒋小丽入住新房后,经常念叨这句话。
“新房采用两户双拼、三户联排两种布局形式,中式院落风格,精致大气,独具一格。现在已经住进了100多人。”该村党支部书记贺世芬介绍,新村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也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贺世芬说,新村建有文化广场,经常举办“欢乐农家大赛”,承办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四下乡”等惠民演出,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如此,该村还依托农民夜校、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讲思想、讲政策、讲技术、讲精神、讲感恩“五讲”活动,将中省市区出台的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等政策带到基层。
通过开展“五讲”活动,村民们有了新思想,创收自然有新路子。近年来,会龙村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精心培育柠檬等产业。同时,依托穿境而过的旅游环线,与周边的乡镇形成联动效应,开发特色旅游,实现农旅结合,促进产业优化发展。该村先后荣获四川省文明村镇、四川省四好村、前锋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会龙村是前锋区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一个“样本”。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物的新村”和“人的新村”统筹推进,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标准和“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目前,该区已建成新村聚居点49个;建设幸福美丽新村96个。
创新驱动特色农业助农增收
发展传统农业具有局限性,需要突破和创新。为此,前锋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8月7日一大早,龙滩镇黄泥村村民贾茂菊就来到该村村委会,领取她今年在花椒基地务工的工资和土地入股分红。
“这一棵棵花椒树,可是我们的心头肉。”数着手里的钞票,贾茂菊乐开了花。
“我们从2016年开始种青花椒,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提供苗木和技术培训,同时和村上签‘订单合同\’,不低于市场价收购青花椒,保证了销售渠道。”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代明告诉记者。
和诚林业公司是该区一家从事集青花椒种植、加工、销售、新产品研发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广安青花椒”品牌的创建者之一。
青花椒抗旱耐瘠薄,可以在山坡荒地上种植,不占用良田。为此,前锋区依托和诚林业公司,从种子选育、育苗、种植、培育管理、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多项试验,成功研发出“广安青花椒”种苗,将青花椒年产量提高到亩产3000斤,成功打造广安品牌。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广安青花椒”在前锋区推广种植。目前,该区青花椒种植面积达4.5万亩,建成青花椒示范基地67个。今年,该区农民种植的青花椒产量高达100余万斤,价值约700万元,农民收益少则有几千元,多则有上万元。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全区更多农民尝到了甜头。近日,在代市镇帽合村优质柠檬基地,村民们正在利用早晚凉快时间给柠檬套袋。
“套袋可以改善外观和减少农药残留,让柠檬品质好、产量高。”该村驻村干部王海刚告诉记者,该村流转400余亩土地发展柠檬,每亩地按照当年10斤柠檬的市场价折算给村委会。这样一来,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可增加上万元。同时,村民在基地务工,也能增加收入。
在前锋,发展特色农业助农增收的事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区按照“一园两翼六基地”的发展思路,即以观塘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结合华蓥沿山翼、渠江濒水翼,建立形成了优质粮油复合产业基地、红柚产业基地、优质茶果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促进全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优化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前锋区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受益。
连日来,小井乡莲花村74岁村民黄仁义,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给自家种的几亩枳壳树修枝、整形、施肥。看似普通的枳壳,却是黄仁义眼中的“宝贝”。今年,黄仁义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劳动力,就收入了4万余元。
“我们村种植枳壳有30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前的枳壳树老化,加上加工设备太差,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增收。”莲花村党支部书记李仕政告诉记者,前些年,老百姓很多都想砍掉枳壳树,改种粮食。
近年来,乡政府给该村“引路”,在政策上支持、思想上引导、硬件建设上予以帮助,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枳壳树幼苗嫁接、移栽定植,枳壳加工等培训,并建设高产示范基地,扩建生产便道,开通枳壳货运“绿色通道”,彻底解决枳壳发展无序、技术落后、生产消极、有产无市等问题。
“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高价收购村民的枳壳,经过加工后再卖到亳州,然后根据村民卖给合作社的产量进行分红。”李仕政说,如今,村民根本不愁销路,大家多劳多得,自然就有了积极性。
今年,该村枳壳收入达100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除去给村民的分红,村集体经济也有了20余万元的收入。
“我们准备再种一些丹参、黄精,村民照样以土地入股,收获后大家都能分红。”李仕政说,得益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村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近年来,前锋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拓宽政府投入资金渠道,加大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的实施力度,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品牌。
同时,该区还将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三农”工作的目标,依托农业龙头公司,建立保底计薪、按劳分红、返租倒包、订单回购等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三增长”目标,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刘海玲华蓥记者站周松林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把构建产业生态链条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玄武岩...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