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刘子历 与山林为伴 视林场如家

来宾日报 2019-12-03 08:11 大字

▲护林巡山是刘子历日常工作之一。(受访者供图)

青春年华,当同龄人还在象牙塔里享受大学时光,刘子历已身披迷彩服,脚着解放鞋,左手拎着镰刀、右手拿着锄头,背上干粮和水壶上山了。冬季,他忙着挖坑备耕;春季,他努力植树造林;夏季,他给树木追肥抚育;秋季,还要防火防盗。一年四季,一刻不停歇,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绿色事业”。

因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8年4月,刘子历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归国华侨,一切从零开始

说起刘子历,首先得从他出生地讲起。清朝末年,一大批不愿受封建统治的中国人逃往越南,刘子历的父母便是其中一员,他也因此成为第5代越南华侨。后因中越关系恶化,刘子历返回祖国,由于原属广西籍,他被分配到广西国有维都林场。当时的他,只有16岁。

因为不会说中文,让刘子历的生活、工作变得非常吃力。“当时林场领导对我们很好,还支持我们去南宁的华侨学校接受专业学习,让我们从零开始学中文。”刘子历说。

为让自己的语言能力快速提升,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性格内向的刘子历“逼”自己与同事多交流,不仅请教林业方面的知识,还省下部分薪水购买了各类林业书籍。别人休息时,他在加班“充电”,很快,他掌握了造林技术、木材测量、材积计算、地形图辨认和勾绘等基础技能。

比赛种树,荒坡变绿林

上世纪80年代,造林灭荒任务很重,刘子历和同事每天都要走十几里的巡山路,扛着锄头、背上树苗、带着干粮、爬上山坡挖坑种树。除了工作辛苦,环境也很恶劣:烈日暴晒,蚊虫叮咬,甚至还有毒蛇出没,但这些都没有磨灭刘子历种树的激情。

即使肩膀被压肿、手脚起血泡、每天累得满身臭汗、腰酸背疼,他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是团队里的“加油人”,常常带动同事互相打气,比赛谁种得快、种得多。年轻的刘子历从每天只能挖200多个树坎,进步到能挖400多个,让很多老职工对他刮目相看。

扎根基层38年来,刘子历参与荒地造林21719亩,幼林追肥抚育85467亩,松树残次林改造和生态公益林任豆造林工程2340亩。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一样的造林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使得来宾的荒坡变成了绿林。

对刘子历来说,维都林场早就成了他的家,山上的一草一木、花鸟虫蛇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

坚守岗位,日子越过越好

在维都林场的日子,刘子历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转型期。当时,林场发展困难,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有的同事提前找好了下家,有的同事选择辞职下海。看到林场的困境,刘子历也动摇过。因为他持有木材检尺证,可以到木材公司做检尺员;他还会说越南语,可以到朋友的边贸公司做翻译,而且不论去哪里,收入都比林场的工资高。可是,挣扎了几天后,刘子历还是选择留下来。

他说:“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是维都林场收留了我,给了我一个家,现在林场处于困难时期,我不能当逃兵。”既然选择留下,就注定要苦熬。那段时间,刘子历带着一家人咬牙坚持,省吃俭用,自己种菜维持基本生计。

幸好,如今的维都林场在众多维都人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而刘子历也肩负起了“老带新”的责任。

在雅江分厂,新来的同事小覃不适应林场的工作,抱怨基层太累、钱少事多、离家远,干活时也是不情不愿,这一切被刘子历看在眼里。于是,刘子历经常找小覃谈心,并在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手把手教他挖坑种树。在刘子历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小覃被打动,决定留下来一起坚守林场。■晚刊记者 杨宇婷

新闻推荐

大山深处的幸福回响

西康明搬进新家过上新生活。瓦孜新村新貌。◎甘孜日报记者马建华/文张兵/图正午的阳光洒满雅砻江河谷,让深秋的雅江暖意融...

雅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雅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