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编外”养路工坚守高原三十余载

四川日报 2015-07-26 09:56 大字

编者按

我们的身边,总不缺少打动人心的故事——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它们也许很微小,就是些平凡人的平常事,却在不经意间汇聚成力,温暖人心。他们用种种善行义举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感染和激励着无数人。本报即日起推出“凡人善举”专栏,聚焦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普通人的善举,期待更多的你我他从感动走向行动,传递正能量。

□高启龙 王代强 陈昌鹏

“尼玛老人走了!”这些天,提起尼玛老人,甘孜州雅江县西俄洛乡汪堆村700多位村民忍不住掩泣。

68岁的尼玛是一位藏族孤寡老人,34年来,他一直义务养护一条15公里的乡村公路,直到7月13日他生命终止前的那一刻。

告慰亡妻,义务养路

海拔4000多米的牛溪卡高原上,住着甘孜州雅江县西俄洛乡的3000多位藏族群众。汪堆村是俄洛乡5个村中的一个。

1978年,为方便村民出行,政府拨款修通了唯一一条通往乡政府的公路。这条15公里长的道路,被当地群众视为“生命线”。

由于沿线人口稀少,气候恶劣,道路常年失修,路况也越来越差,经常发生车祸。

1981年夏天,尼玛新婚未满两月。妻子泽仁拉姆驾驶手扶拖拉机去乡里赶集,途中不幸发生坠崖事故。父母早亡的尼玛再次尝到失去至亲的痛苦。“一定要把路养护好!”尼玛暗自发誓,决心减少车祸发生,以告慰妻子亡灵。

料理好妻子的后事,尼玛从家里搬来生活用品,在公路中段搭起一顶草棚。带上锄头、铁锹,他开始在路上来回检查,有雪铲雪,有坑补坑。就这样,尼玛成了一名编外养路工。而这一干就是34年。

“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年复一年,尼玛坚持自食其力。过往村民为之感动,纷纷捐钱赠物,从县城回来的司机还多次捎去大米和蔬菜。

尼玛自愿护路的事不久便传到了县里,雅江县有关部门拨下一笔资金,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为尼玛建了一间约10平方米的石头房。同时专门成立了由尼玛一个人组成的道班,每月发给他生活补助260元,后又提高到700元。

受到鼓舞,尼玛干得更加起劲。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吃过早餐立即上路工作;中午从来不休息,直到天黑才回到“石头房”,风雨无阻。

2011年10月,尼玛已经64岁,却依然守在这条路上。

担心他身体的状况,乡里的干部多次劝他“退休”,尼玛就是不干。后来,县交通局“强行”发给他20000元养老金,要“辞退”尼玛。但他不领情,“我补路并不是为了钱,现在补助很高,我一人完全够用了。”他还是坚持“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与这条路活在一起”

尼玛曾说,他的工作不复杂,“就是补平路面,疏通排水沟,铲除路面冰雪和垮塌在路面上的泥石。”可这样的工作哪里像尼玛说的那么简单!尼玛从未有过通讯设备。一旦遇到山体滑坡,他只能步行8公里到乡政府请求支援。

有一次小溪突发大水,冲坏距石头房400米远的一段公路。尼玛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和修桥施工队一起作业。小桥竣工时,尼玛拒绝了工资。村民们很感动,将此桥命名为“尼玛桥”。

“这座桥又不是我一人修的,怎么把我的名字写上去啊?我叫他们擦掉,他们就是不听。”尼玛心里很不情愿。

在他的呵护下,高原乡道的泥石路面总是平平整整。34年来,这条道路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其实我已经和这条路活在一起了。”尼玛说,公路、石屋、锄头、撮箕,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如今,这些东西都还在,这条路依然平整,可这间石头房里,却不见了尼玛的身影。

新闻推荐

睿智点题 务实答卷 雅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一县一策”部署

本报讯(谢臣仁陈银军)雅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迎来一个“加”时代,这是雅江落实州委“一县一策”带来的新变化。4月25日,州委书记胡昌升专题到雅江县进行“一县一策”工作部署,随后,该县赓即学习贯彻胡昌...

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