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架起“电力天路” 点亮雪域高原

甘孜日报 2015-06-26 01:09 大字

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加紧施工。本报资料图

■ 本报记者 陈杨

一根根电杆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了全州农牧民群众通电的梦想;一条条银线飞架在蓝天白云之下,连起了国家电网和甘孜人民的深厚情谊。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表示,要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这20多万无电人口有18万在四川,约2万在西藏。王抒祥立下“军令状”,到2015年6月30日,要让四川藏区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全面建成完工,把甘孜电网建成为西通西藏、东联四川、内部互通的现代电网,全面解决甘孜无电地区人口供电问题,照亮四川藏区发展道路。

今天距离6月30日只有4天时间了,“电力天路”工程全面进入倒计时。全州无电区的农牧民群众即将告别用酥油灯和煤油灯照明的历史,迎来“光明”的未来。

2012年9月19日,全长1015公里,翻越6座雪山,平均海拔3600米的“新甘石”联网工程正式通电了。这项被誉为“电力天路”的工程,把光明输送到了甘孜州北部藏区的千家万户,藏族同胞将不再受缺电之苦,这里的冬天也将不再寒冷。

“新都桥—甘孜—石渠”电网联网工程总投资32.15亿元人民币,是四川电力建设史上最为艰苦、最具挑战的历史性工程。

2014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等40多家参建单位、2万余名建设者,战胜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缺氧等艰难险阻,提前半年建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并投入使用,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彻底解决了西藏东部和甘孜州南部严重缺电及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共惠及70万人口。

这并不容易。在藏区,解决一户用电的花费,是内地的百倍。首先是物资运输非常困难,全国各地的物资运到成都,再用火车运到大理、丽江,再用汽车运到318国道。电线杆不能走318国道,只能偏离318国道用拖拉机运,拖拉机也开不了的地方就用牦牛拉上去,到不了的地方就人扛。全程1500公里线路上,共建了1100条索道,平均长度一公里,直上直下。

再大的困难都要上。从2012年3月至今,继“新甘石”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持续推进藏区电网建设,投资215亿元启动四川藏区最大规模电网建设——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项目。

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年代,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是什么样。然而在雅江县德差乡却还有两个村——吕村和布孜村,至今没有通电,这里的村民在酥油灯下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德差乡共有五个村,其中吕村和布孜村有120余户人家,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享受过电力带来的便捷。为保证两个村早日通电,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为这两个村新建了10kV线路24公里,低压线路3.6公里。村民们盼了一代又一代的用电梦,终于梦想成真了,通电的日子终于到来。

24公里的电力线路翻过高山峡谷,横跨原始森林,穿越高山峡谷,翻越湍急河流,其中工作的艰难程度令人无法想象。坚守在这里的20多名电力员工,与大自然抗衡,与身体极限抗衡,为了早日为藏区群众送上电,是他们咬牙支撑下去的动力。

今年47岁的杨林彬回想起建设的每个日夜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让老百姓用上电,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赶往工地,因为任务重、时间紧,我们中午饭都是在工地上吃,下午也常常工作到七、八点钟才下班。”杨林彬的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手上长满了老茧,指甲缝里是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泥土,“一天也至少要磨烂一双劳保手套。”

雅江县木绒乡位于海拔3600米的高山上,是雅江县西北部最远端的地区,距离县城约6个小时车程。全乡1600多名藏族百姓居住在625平方公里的高山峡谷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木绒乡的藏族群众依然过着点酥油灯的无电生活。

2014年,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安排部署下,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承担了建设呷拉至木绒35kV线路和36千伏木绒变电站的建设任务,为加快完成建设项目,绵阳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调集充足的施工力量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珍贵的荣誉特别的悼念 普巴绒乡党委为病世老党员若巴颁发证书

本报讯(谢臣仁陈玉龙)6月24日,雅江县普巴绒乡甲德村63岁的老党员若巴因病去世。次日下午,该乡党委负责人赶到他家,举行一场特别的悼念——为若巴颁发“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若巴的女儿接过证书,并...

雅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雅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