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卡娘村悄然“变脸记”
卡娘村一角。
◎甘孜日报记者 刘小兵 文/图
成排的藏房依山就势,坐落在蓝天之下、田园之中,每一栋房子都整洁大方,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成群的小孩你追我赶,嬉戏在树荫之下、庭院之中,每一个孩子都衣着整洁,在家门口尽享童趣;成网的道路四通八达,串联着广场、房舍、耕地、果林,每一段道路都宽敞整洁,在旷野上一望无尽。
这是记者15日在新龙县乐安乡卡娘村见到的场景,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生活颇有相似。同行的包村干部四郎绒登却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前这里可是以穷、脏、乱出了名的。”
如果四郎绒登所言属实,那么卡娘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环境卫生之变 从脏兮兮到亮堂堂
卡娘村距新龙县城35公里,于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村,全村46户、368人中有12户、8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个村庄的贫困,经常体现在村容村貌村民的卫生意识上。四郎绒登告诉记者,“2014年我来当包村干部时,经常要踩着和满牛屎的稀泥进村。”58岁的村支部书记白马其麦向记者坦言,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前,卡娘村群众把精力都花在了维持基本生活上,没有人关心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村里的牛,晚上和人住在同一栋房子里,大家闻惯了牛粪的味道,不会觉得不卫生、不健康;白天,牛在村里自由觅草、随地方便,牛屎堆在路上,也没人感到不合适,更没人去打扫;加上当时村里的连组路和联户路都是土路,晴天灰尘四起、雨天泥泞不堪,大家也就不会关心公共区域的卫生状况。
除了公共区域卫生条件差,大家的房前屋后也是乱糟糟的,柴草、农具随意堆放,生活垃圾随地可见。“从小就习惯了在牛粪堆里打滚,没有人管卫生不卫生,也不晓得卫生条件不好容易生病;我们过十三节(相当于新龙本地的春节)时,全村人围在一起跳锅庄,有的人就坐在牛粪上。”55岁的仁青龙加,证实了白马其麦所言非虚。
四郎绒登介绍,2016年,卡娘村修通了硬化连组路和硬化联户路,但牛粪满路的情况依旧存在。随后,村两委反复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爱护公共卫生,并将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障责任划分到户,每一户固定打扫、维护一定区域的卫生,村两委每周不定时检查一次,对履职不好的家庭罚款50元,用于购买卫生工具奖励打扫公区卫生得力的家庭。在宣传引导和制度约束的双重作用下,该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明显增强,逐步开始主动整理房前屋后的杂物,该村的公共卫生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2017年,卡娘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文化广场和让“人畜分道”的栅栏,该村的公区环境得到了再次提升。
住房条件之变 从破烂烂到崭新新
在卡娘村,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民房的房顶上都有铁皮顶棚,这与当地直接用泥土盖房顶的传统习惯大不相同。
住房条件的改善正是卡娘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变化之一。白玛其麦介绍,因为穷,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多年前修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在改造以前有5个给生活造成不便的特点:一是由木条打底加盖泥土作做成的房顶防水性不好、不耐用,时间一久就会漏水,影响群众的生活和房屋的使用年限;二是所留的窗户不够多而且不够大,屋内采光效果差,黑黢黢、冷幽幽的;三是一楼是牛棚,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臭味很重;四是老房屋在安装电线时没有严格规范,群众自行接线的情况在以前很严重,屋内的电线都是“东拉西扯”,影响美观且存在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五是没有配备标准的厕所,群众大小便就在房屋延伸出来的吊脚楼上解决,粪便就落在房后的地上,自行分解,臭气熏天。白玛其麦介绍完毕,仁青龙加在手机上给记者看了几张他家房屋在改造前的照片,照片显示的情况和白玛其麦介绍的内容完全吻合。
住房条件达标是脱贫攻坚的硬性要求。2016至2017年,卡娘村陆续依靠扶贫资金完成了“五改三建”工作,其中涉及改善住房条件的举措有4项。一是每户定额补贴两万元,把泥土房顶换成了颜色统一的彩钢瓦,把室内杂乱的电线进行了更换,把室内陡峭的独木梯换成了更安全的一般楼梯,把住房的采光条件进行了改善;二是对村上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了修护,对房屋及其院坝的外观、色彩进行的简单统一。三是修建牛舍,实现了人畜分离,新建厨房,实现了“厨客分离”(以前当地群众家中没有独立的厨房,做饭的钢炉就放在客厅内);四是为每户新建卫生间、洗澡间和洗衣间,解决了群众无规范场所如厕、洗澡、洗衣问题。
白马其麦告诉记者,住房条件改善后,卡娘村群众不仅提高了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而且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早晚洗漱、饭前洗手、勤换衣服、经常洗澡,已成村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以前半年洗一次澡,现在一周不洗就感觉不舒服;大家都有洗衣机,衣服穿得赃要被大家取笑”,仁青龙加补充说。
生产结构之变 从零星星到齐刷刷
卡娘村属于半农半牧地区,村民长期靠种地和放牧维持生活,但村内耕地不足、用水不便、草场稀少、野生资源匮乏,村民也长期保持着传统的种、养殖结构和生产习惯。所以,当地群众一年到头的收成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有点剩余的农产品也不能变成现钱,大家也没有多少文化和劳动技能,没有外出务工的意识和条件。
正因现金收入微薄,卡娘村的大多数人才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上,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意外情况,就会掉到温饱线之下,且几无力打破困局。这也是卡娘村被评定为贫困村的根本原因。
发展产业是脱贫奔康的根本依托。四郎绒登告诉记者,2016年,卡娘村开始在政策支持下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举措有3项:一是政府向全村每户配发2头产奶量比本地牛高的犏奶牛,每户群众每年交10斤酥油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其余收入归自己所有。二是依托项目援助,建立养鸡场作为村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集体收入,助推群众增收,同时向群众普及养鸡技术,鼓励大家自发养鸡。三是集中推广改良作物和新型作物,先后发展10亩油菜、5亩黑青稞和1亩紫皮土豆;同时,通过宣传动员、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引导群众丰富种植品种、习惯精耕细作。
产业发展让卡娘村群众增加了收入,也解放了思想。“以前卡娘村群众都是靠天吃饭,大家各干各的,你种萝卜,我种青稞,你养几头牛,我养几只羊,全村的生产活动是零星、散乱的,完全没有发展产业的想法。现在大家方向统一了,齐刷刷地种植统一的作物,成片长在地里好看,产出高,还方便集中销售;大家已经养成怎样收入高,就怎样搞生产的意识。还有,以前大家没事就喝酒、打牌。现在村民争着学技术,出门打工,而且都希望自家的娃娃多读点书。”仁青龙加说。仁青龙加正是村里养鸡场的饲养员。他算了一笔账,去年,他从养鸡场当饲养员挣得了18000元的工资,家里的两头犏牦牛产了50斤酥油,交了十斤酥油作为集体经济,家种的一亩油菜卖了1200元,年底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去年光我们家收入近3万元。
在采访中,白马其麦讲到一个现象:以前,因为卡娘村条件差、群众习惯不好,村里的年轻人很难娶到媳妇,就连村里嫁出去的女孩子也不常回家;现在,周边的女孩子都愿意嫁到卡娘村,因为在外村人眼里卡娘村是一个条件好、环境好、收入好、风气好的地方,还有人说卡娘村就是乐安乡的“安乐村”。
当记者问道:“那你认为这里算不算‘安乐村’?”时,白马其麦也坚定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这里环境卫生优美,住房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全,群众讲究卫生,产业发展向好,干群思想解放,完全担得起‘安乐村’这个称号!”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助力教育脱贫,积极落实对口帮扶甘孜州新龙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的工作,5月11日至15日,叙州区柏溪小学副校长肖宏一行1...
新龙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新龙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