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城县: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助群众脱贫

四川科技报 2017-06-30 01:16 大字

为了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近年来,甘孜州乡城县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不断探索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新路子,形成了“试点推行、片区联动、产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格局,有效转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启了群众增收之路。

带头引领 以点带面

“看来今年的树椒又是个大丰收。”一大早,尼斯镇沙孜村“第一书记”任文力便和村民一道查看起长势喜人的树椒。

沙孜村在以前没有固定的产业,全村39户村民,就有14户贫困户。自从任文力担任沙孜村“第一书记”以来,在他的倡导下,2016年,种植了第一批10亩实验田的树椒幼苗,并建立了种植树椒合作社,当年就获得丰收,村民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今年全村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乡城县依据各个行政村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并借助“五个一”驻村帮扶,先后推行了油菜、蓝梅、赤珠霞葡萄等农业产业项目,以试点推动,先拿出部分土地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引领下,让其它贫困村民参与。

同时,为了更好确保各个农业项目顺利推进,任文力也定期不定期联系技术员来村里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反复讲授项目落地后的收益,给群众吃下“定心丸”,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农业产业项目的积极性。

合作经营 片区联动

“看样子今年又会卖个好价钱。”在青德乡呷乃卡村,贫困村民扎西看着长势喜人的苹果,脸上挂满笑容。

为了使村民种植的水果得到有效销售,让果树长出“金果果”,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一班人在深入摸索后,水果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村民种植水果有了依靠。像这样的合作社,乡城县有很多,例如高山牦牛合作社、大棚蔬菜合作社、文化合作社等,目前,就专业合作社便有63个。

由于县城地处半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和气候环境呈梯度变化,乡城县在筹划组建合作社时,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让资源围绕群众的思路转,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高原合作社发展之路。

为使各个合作社资源进行有效互补,拉动内需,乡城县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基础上,以黑达、莫学、学竹三个片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了“区—乡—村”合作社片区联动机制,每个片区负责对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员培训进行协调。同时,各片区还借助节假日,集中开展农产品展示活动,有效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

“上次在香巴拉艺术节上,我们村的梨子就卖掉不少呐。”回忆起头一次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的情景,村民扎波一脸的兴奋。

统筹规划 产业带动

漫步在乡城的大街小巷,本地生产的菜籽油“金雪鱼”、 野生“天然松茸”、苹果醋“藏乡田园”等产品出现在各个商铺和超市。

为了打造独具乡城特色的产业品牌,助力脱贫攻坚,乡城县在产业规划的指导意见下,优先扶持了藏乡田园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雪松茸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硕曲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新兴本地民营企业,并大力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个体户产销一条链经营体系。

同时,为使产品不仅在县内开花,更能在县外结果。乡城县有效借助县外媒体和省州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并开通了“投资乡城”网络直通车,及时公布相关农资招商项目、投资进度等内容。

对于下一步农业特色产业如何发展?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以后,该县会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并依托万亩高原特色果园和得天独厚的农村土地资源,形成 “村民+合作社+公司”的“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链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

(本报通讯员 吴远胜)

新闻推荐

乡城县关心关爱基层干部

本报讯(雪梅)今年,乡城县将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不断激发基层活力。逐年提高“三老”干部生活补助。全县“三老”干部生活补贴目前执行标准为420元/月/人,建立“三老”干部困难...

乡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乡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