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寒”老村到“温暖”新村 ——乡城县高山移民吴忠扎西的幸福生活
←吴忠扎西在新居打扫卫生。↑搬迁安置点农牧民正忙着修建新居。
■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初具雏形的白色藏房、基本完善的基础设施、阳光下追逐嬉戏的孩童、河边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牛马……”3月23日,记者来到乡城县水洼乡浪冲新村移民搬迁安置点时,发现这里处处洋溢着新农村、新生活的浓厚气息。暖暖的春阳下,从高山搬迁至此的11户农牧民正在忙着修建新居,大多数已经建到了第二层,两三户群众已经将一楼装修完毕,陆续搬进了新家。
3月13日,对新村移民吴忠扎西一家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高兴的日子。这天,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自家的新楼修到了第二层,第一层已经简装完毕,一家人正在高高兴兴地搬家什,准备住进新家迎接新的生活。吴忠扎西说,一年前他们还生活在海拔3900米的高山上,虽然全村41户人家共有307亩耕地,但因均为一年一熟的高山旱地,仅能出产青稞、土豆、圆根,而且青稞最高亩产也只能达到200斤,只够一家人维持生活。
“我们原来住的村子气候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冬天经常下雪,泥土全部冰冻了,夏天雨水又多,就连我们房子的墙面都经常垮塌。到村上的路一直都很烂,出行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粮食产量那些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有时也出去打零工,挣点钱买粮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吴忠扎西说,村里原来居住的地方是以牧为主的高山村落。因粮食产量低,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郎冲农牧民长久以来就盼望着整村能早日搬迁。鉴于此,乡城县党委政府按照政府引导、乡村两级协调、农户自愿的原则,对浪冲村30户家庭经济基础较好,自主能力较强的农户,插花移民至条件好的就近村镇。去年初,经多方协调,将家庭经济和基础较差,自主能力较弱的11户村民集中移民安置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较好的水洼乡俄扎肖。至此,全面实现了郎冲村41户的整村搬迁。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新村的水、电、路都解决了。水是从十三公里外引过来的,通到了每家每户。这里气候地理环境很好,以后粮食产量问题不用愁了,副业挣的钱我们还可以改善生活条件,一想起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大家卯足了干劲。”吴忠扎西说,新村和老村相比样样都好,等房子建设完后,党委政府再帮他们把土地规划好,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后,他们的新生活也就正式开始了。“等稳定下来后,我想种点果树,还想多养点猪,老村那里还是要继续养牛羊,因为一头羊可以卖1500元左右,再卖点猪和牛,到时收入肯定就会比以前高很多。”
正如吴忠扎西想的那样,为了让这11户搬迁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地方党委政府提出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低保兜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最终让搬迁的这些农牧民真正脱贫致富。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这一块儿也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
“因为新村的气候条件较好,我们可以发展种植青稞和小麦,产量肯定要比原来老村的产量翻一番。接下来就是好好地规范村里的养殖业,由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出资对这搬下来的11户农牧民进行养殖藏香猪的培训,最终实现搬迁村民的收入翻一番。”水洼乡浪冲新村挂职第一书记孙彪介绍说。
迁新居助脱贫,抓产业促发展,新村老村齐发力,从老村搬下来的10户,心里和吴忠扎西一样都是美滋滋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飞宋志勇见习记者刘小兵“多亏党委政府为我们修路,如今,路好走了,游客来得多了,村里的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4月15日,记者来到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时,53岁的村...
乡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乡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