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甘露润高原——乡城县***工作纪实

甘孜日报 2015-10-30 00:45 大字

易地扶贫搬迁边边哨集中安置点。 本文图片由县扶移局提供葡萄种植户采收葡萄。产业油菜基地。

■刘云 本报记者 张磊

乡城,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绵延起伏的大山深处。贫困人口曾占全县总人口的94%,在这片曾经极度贫穷的土地上,历届班子一届接一届以扶贫开发战略为抓手,攻坚克难,创新进取,把扶贫开发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伴随决战贫困的嘹亮号角,踏着越温奔小康的强劲鼓点,务实奋进的乡城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乡城部分乡村,进行了实地走访。

A

异地搬迁助力脱贫致富

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坐落在被当地人称作卡心坝子的一片平地上,现在的热斗村是因地质灾害而进行避险搬迁的老热斗村和因缺水干旱的固松、克斗、卡心四个老村子组成的29户人家的新村落。2013年搬到这里后,两年多来,四个村子的村民们和谐共处,一起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热斗村移民搬迁点也成为了洞松乡实施***,异地搬迁的一个缩影。

走进新热斗村,一幢幢白藏房整齐排列,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随意走进村民多则家,只见庭院里鲜花盛开,小菜青绿,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画。

多则家的二楼正在进行装修,记者看到一楼的厨房,宽敞明亮,漂亮的藏式壁柜里,各式生活用具整齐排列。多则高兴地说,这一切多亏了政府的移民搬迁工程。他说,以前住在山上时不通水,不通电,娃娃们的学校也很远,每天每家都要派一个人护送娃娃上学。如今,清凉的山泉水接到了每家,娃娃们上学地就在村子附近,这样幸福的生活是过去不敢奢望的。

洞松乡党委书记丁泉告诉记者,热斗村的村民原来都生活在卡心坝子周围的山上,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但是村民们都不愿离开故土,举家迁移。为了让群众主动搬迁,乡里在集中安置地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当看见干净的硬化路面,完备的便民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村民们主动积极地进行了搬迁。

不仅安居还要乐业!为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当地政府对卡心坝子原有的荒地进行开垦,预计人均耕地可以达到0.67亩,并为热斗村寻找到适合当地的增收产业。“异地搬迁地的土壤和气候非常好,种什么基本上都能活,从去年到今年,在这里试种的得荣树椒、甜西瓜、花生,取得了不错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当地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一村一品,帮助当地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乡城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肖东宏介绍说。

B

产业开发领航幸福生活

热辣的骄阳照耀着尼斯镇,在边边哨村的干果基地里,地里种植的500亩核桃树大部分已经抽出了嫩芽,很多村民们正顶着烈日除草浇水。已经进入秋收农忙季节,为什么村民们还是要抽出时间来照顾着这些小树苗?

“这片核桃基地是由浙江300万援藏资金投入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尼斯镇和县扶贫移民局的调研分析,大胆地提出了新的实施模式。抛开过去项目由公司来实施的方式,直接把项目交到了村两委负责建设。他说,以前村上提供土地企业投资,产生的效益由企业决定分配,群众得利很少。如今,项目由我们自己经营,产生的效益最终都会进到群众口袋,所以在项目建设中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边边哨村村委会主任铁超说。

村民洛绒呷认为,既然把核桃基地交到村民自己手上,他们一定会认真管护,让核桃树早日挂果,洛绒呷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基地为让村民们致富增收。

走进青麦乡巴吾村酿酒葡萄基地,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在枝头显得特别诱人。据乡城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成忠介绍,这诱人的葡萄名叫赤霞珠,长得和珍珠般大小,在村民们眼中它也和珍珠一样珍贵。该葡萄基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介入,农民主体这种方式,通过三年的建设,目前已经进入初期挂果阶段。

巴乌村有村民50余户,过去一直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2012年,经过相关单位科学调研论证,发现巴乌村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的种植,于是便在村里建起了100亩葡萄示范基地。

巴乌村村民土登家有六亩地,以前种小麦、青稞和玉米时,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最多也就千把块。根据农业部门的测算,这100亩的葡萄基地里,平均产量能达到六百斤。土登家这两亩五分地,按照今年政府引导企业3元一斤的收购价,收入将达4500元左右。

“这是第一年挂果,估计一亩地能挣1800元,但是最近被麻雀吃了不少。”眼看着葡萄快要采摘了,一点小“意外”,让以前一直种玉米青稞的土登还是有些小紧张。

刘成忠介绍,葡萄第一年挂果的产量是最低的,如果管理得当,第二年、第三年还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17年,产量将达到亩产一吨,如果以三块钱一斤的计算,亩产值可以达到六千元一亩,村民将会尝到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甜头”

C

新村建设扬帆逐梦小康

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距离县城12公里,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之不仅成为乡城的鱼米之乡,更是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的绝佳环境。近年来,借助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四小工程建设,以及美丽幸福新村工程的实施,整个村庄告别了以前的脏乱差,蜕变为了清新别致、藏乡气息浓郁的新农村,村民们也随着人居环境的巨大改变而纷纷赚上了“旅游钱”。

这几年村里巨大的变化,让67岁的阿布他生像是在做梦一样。他说,村里路修好了,大家的房子也越修越漂亮,路灯也安上了,晚上出门不用再摸黑,平常没事就去村里商贸一条街转转,要么去看看电影,想安静也可以去转转寺庙,村里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差别。

据介绍,仲德村在改造建设中,按照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进行设计,在尊重村庄自然风光和藏乡风情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宽了道路,降低了院子围墙的高度,让过往的游客一眼就能看到院内美景。

70岁的多吉大爷三年前开办起了仲德村的第一家民居接待,游客来他家不仅可以品尝正宗的藏餐,还可以享受独特的藏乡田园风情。大爷告诉记者,自己的农家乐生意不错,不少游客和乡城本地人常到这里休闲。 在村里的另一头,桑麦林卡乡村酒店里,老板桑麦丹巴正高兴地招呼着客人。几年前,桑麦丹巴还在到处打工挣钱。一年前,看到村子变漂亮后,游客来的越来越多,桑麦丹巴回乡开起了酒店。他说,现在这个酒店,半年毛收入就有个三四十万,倒退几年,这样的收入是不敢想的。

“现在仲德村48户村民中有8户搞起了民居接待或乡村酒店,过去依靠种地务工的村民思想开始逐渐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和引导,加大发展乡村旅游的宣传,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有力抓手和举措。”青德镇党委书记泽郎初介绍说。

记者手记

在乡城县的采访中,记者每到一处,看到的是农民繁忙的景象,听到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这期待来自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来自自身对摘下“贫困帽”的不懈追求。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一时间节点是什么概念,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乡城县 慰问乡镇基层干部

本报讯(何才华)春节前夕,乡城县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赴12个乡镇慰问身处一线的乡镇干部、卫生院工作人员、派出所干警和学校值守人员,为他们带去新年祝福。每到一处,慰问组都开展座谈,了解各乡镇今冬明春...

乡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乡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