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使命在肩甘奉献

甘孜日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 本报记者 唐闯

石渠县港穷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海拔约4200米,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平原的46%。同时,该村又是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的多发区,现有包虫病患者18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尤为严重。

去年8月,带着脱贫攻坚的使命,何旭被下派到港穷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如何使该村精准脱贫成为摆在何旭面前的一道难题。何旭,2007年在州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工作,2009年10月,被下派到巴塘县党巴乡党巴村任村长助理,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

到港穷村后,何旭与包村帮扶干部、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调查小组,挨家挨户调查了解,准确掌握贫困户详情,并对村民家庭成员及其文化程度、生产生活条件、经济收入情况等进行建档立卡。调查小组在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主动征求贫困户意见,确立了“意识扶贫、智力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爱心扶贫”的脱贫思路。明确了脱贫方向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何旭和村干部逐步开始将各项工作付诸行动。

去年9月,港穷村已日渐寒冷,很多村民存在着过冬御寒衣物不足的问题。了解到这一困难后,何旭向该县建筑企业募捐善款5万元,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捐御寒衣物1000多件,为贫困村民送去了温暖。

何旭带领村干部开展进村入户宣传,通过口头宣传、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村民广泛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目的和意义等,增强村民致富信心。在帮助村民树立脱贫信心的同时,涉及该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实事也一件件落到实处。

目前,何旭带领村干部与县水务局、国土局等单位进行衔接协调,争取到两口深水井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将有效解决港穷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由乡政府统筹安排,何旭和村干部引导村民改进传统养殖,鼓励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牦牛繁殖、养殖、供应、屠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牧业循环模式,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实施人工种植蕨麻项目,该项目在保护野生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增加牧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深化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将发挥助推作用。

何旭在该村未来的发展规划表上,已将各项项目提上工作日程:拟建村公路40公里,以解决村民出行难,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拟建8口深水井,已得到县水务、国土等部门的初步同意,将有效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通过藏区新居、农房改造、抗震设防改造等渠道,帮助无房户、贫困户解决住房难问题;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添置常用生活垃圾收集容器,优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采访中,记者发现何旭在他的脱贫日记中这样写道:“脱贫攻坚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拓宽增收门路、培育致富产业,切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为我输血\’为‘自我造血\’。唯有如此,贫困群众才能真正增收脱贫、致富奔康。”

新闻推荐

4200米的塔须村告别“渴望” ——州水务局帮扶塔须村同步小康工作札记

虾扎镇吉畜牧专业合作社劳务费发放仪式现场。“腾吉缝纫”让农牧民增加了收入。■本报记者袁飞宋志勇文/图“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嘎珍切(藏语:感谢之意。)”10月30日,看着喷...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使命在肩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