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理生态,发展合作社,石渠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升级—— 一花引来百花香

甘孜日报 2016-08-29 00:00 大字

达龙合作社牲畜冬棚变夏季蔬菜棚。

“没有生态,就没有发展。”石渠县生态治理这一朵鲜花,引来该县境内合作社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以生态建设为基石,通过创新模式,目前,该县合作社已达50多家。

石渠县把生态建设和农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规模化特色效益农牧业,充分治理沙化土地和“黑土滩”,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合作社,实现生态建设和规模特色效益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同步推进。

■本报记者 唐闯 文/图

以点带面,从细节入手

创新生态治理模式

石渠县以生态建设为根基,创新方式治理生态,为合作社的发展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在播种牧草,恢复草场方面,该县以点带面,通过落实责任制,把牧草种植和国家草补资金发放相结合,对超额完成牧草种植的牧民,全额发放草补资金并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牧草种植任务的牧民,给予警告和一定处罚,这一举措率先在该县色须镇红旗一村的黑土滩恢复工作中显现成效。在这一激励机制下,牧民种植牧草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两年治理,上千亩黑土滩变为绿草原。

同时为更好保护已有优质草场,以及进一步维护新播种牧草,在草场管理方面,该县改大围栏为小围栏。从20亩到100亩,根据牧民实际情况,把大围栏变为一个个小围栏,把上千上万亩草场,细化到每一户牧民头上,解决了过去大围栏大操场管护不力的现状。在小围栏管护模式下,每一个围栏的内牧草由每一户牧民自行管理,自己使用,多劳多得。通过这种方式,牧民管护牧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优质牧草逐年增多。

在利用生态原理消灭草原鼠害方面,该县积极探索改良已有水泥柱鹰架,使用更为简便易行的塑料管制作高度适宜的鹰架,引鹰捕鼠。这种新型捕鼠鹰架易于制作,易于安放,成本低,可以大量安置在鼠害严重的草场。

通过狠抓生态管控细节,该县境内的草场正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成立合作社

实现牧民增收方式多点开花

在生态建设逐步取得成效的情况下,该县大力发展合作社,另一方面将牲畜集中管理,实现专人放牧经营,标准化、规律化放养,改变了“50人围着100头牛转”的牧业无序单一经营现状,将牧区多余劳动力从牧场中转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大大缓解草场使用压力,变单一牧业经济为多元就业模式,实现牧民增收方式多点开花。

2014年,石渠县在色须镇率先开展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组建了“色须镇达拢牧业发展合作社”和“色须镇扎益达吉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仅2015年两家合作社就通过生产鲜奶、酥油、酸奶、奶渣和石渠特色服饰、帐篷、手工艺品等实现87万元收益和100万元的订单,全面开启农(牧)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拓宽了农(牧)民致富渠道,从实际效果看,其专业合作社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今年,该合作社又实现牧业和农业结合,在发展牧业的基础上,利用夏季牲畜暖棚空闲的时间,在暖棚内种植各种蔬菜,培植各色鲜花,合理利用牲畜留下的粪便。同时,该合作社牧旅结合的黑帐篷项目也逐渐收到成效,通过这些与当地牧业相关的衍生项目,该合作社将牧场转移出来的多余劳动力,成功流转到种植业、旅游业、服务业当中来。

在此基础上,石渠县统筹考虑全县各地实际,立足产业扶贫,通过一点带面的形式,今年继续加强农(牧)业专合作组织建设。帮助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健全《章程》和财务、收益分配等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促其规范化运作;对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实行税费征收优惠;为全县23个乡(镇、场)的合作社争取上级各类项目扶持,帮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产业发展贷款,有效缓解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社成员赴省、州内其他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同时,积极通过申报省级示范社,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当地专业合作社发展朝着规范化、规模化方向稳步迈进。

为克服合作社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石渠县组织引导合作社成员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采取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立足产业化

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作为牧业大县,该县为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把培育和发展专合组织、家庭牧场、种植大户等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按照“发展羊、控制牛、限制马”的思路,通过“支部+协会”模式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入手,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作。

在生产环节,狠抓国家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落实,用具体的生产标准和科学的操作规程规范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做到生产有标准、操作有规程、质量有保障。在加工环节,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有效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聘请农(牧)业专家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进行指导,广泛推广和应用良种培育、气象预测预报和病虫害防治等重点技术,带动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

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和指导,严格规范化肥、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牧)业投入品的使用标准;加强农产品的检测检验,确保药残等超标的农产品不流入市场,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推进农(牧)业品牌化

由低端营销转向高端营销

两年来,该县从当地农(牧)业资源的特点出发,在大力发展合作社的基础上,致力于规模化与品牌化相结合,既打造无公害优质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又力推品牌化建设。

据了解,在稳定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全县特色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建立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2.85万亩,新建枸杞基地150亩,良种推广3.53万亩,农作物播种4.6万亩,粮食总产量8216吨。

目前,石渠县正按照“市场为导向、突出竞争优势、坚持点带面”的产业发展原则,加快推进农(牧)业规模化。在脱贫攻坚规划中拟在洛须片区等建设青稞种植基地6414.8亩,油菜种植基地1140.5亩,蔬菜大棚273.7亩,枸杞种植基地1144亩,优质牧草基地3000亩。

与此同时,该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牧)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争取完成“石渠白菌”、“洛须枸杞”等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努力开展高原特色肉制品、蔬菜、人生果等农产品的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知名度。

对于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农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政府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和引导农产品走品牌化营销之路。

通过组团参加西部博览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博览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推介展销活动,加大了农(牧)业品牌的包装和宣传力度,使石渠县农(牧)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先进经验,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该县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生态农(牧)业和高效农(牧)业的转型。

记者手记

以生态平衡为根基,以合作社为支点

谋高海拔牧区新发展

有人说,在高海拔的地区,只要坐得住就是胜利。

可如今,在石渠这片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草原上,干部群众却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只有立足生态平衡,真抓实干,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坐得住”。

石渠,作为生命禁区,它的现实是高寒缺氧,是地广人稀;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现实是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作为四川省牧业大县,畜牧业是这里的传统,游牧文明是这里的历史,这注定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在生态与畜牧业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是在高寒缺氧和人的生存之间,寻找一种方式,让人们以此为家园,世代繁衍生息。

作为一种探索,合作社正在成为实现这种平衡的一个支点。面对地广人稀的现实,合作社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畜牧业的提档升级,改变传统畜牧业分散放牧,无序放牧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无序放牧等人为因素对草场蓄养、培植及良性循环发育造成的压力和破坏将逐步减轻,并最终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人、畜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同时,在集中的基础上,随着合作社竞争力的增加,根据合作社成员的意愿,结合畜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就业和增收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畜牧业收入单一的状况。石渠县达拢合作社农牧结合、牧旅结合的项目取得实效,就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以合作社的方式寻求传统畜牧业的提档升级,牧民以牛羊或者草场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牧民依然拥有自己的牧场和牲畜。将来,随着合作社发展,传统畜牧业下的牧民将不再局限并束缚于传统的游牧生活。由于从传统的畜牧业中解放出来,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培养新的生活兴趣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放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存特长,以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之中,政府需要做好更加深入地关切牧民的愿望,尊重牧民个体的生存感受,并做好细致的草原社区规划和引导工作。草原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但再美好的愿景,也要建立在生态发展,和人们持续不断真抓实干的基础之上,这是发展的核心,也是关乎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坐得住”的关键所在。

新闻推荐

4200米的塔须村告别“渴望” ——州水务局帮扶塔须村同步小康工作札记

虾扎镇吉畜牧专业合作社劳务费发放仪式现场。“腾吉缝纫”让农牧民增加了收入。■本报记者袁飞宋志勇文/图“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嘎珍切(藏语:感谢之意。)”10月30日,看着喷...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