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牧区的“小集市”也能走向大市场

甘孜日报 2016-08-19 11:38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在太阳部落帐篷商贸城的周边,有一些流动的小商贩,他们有席地而坐的,有推着小车的,有举着各类小商品的,从吃的、用的到玩的,应有尽有。90后的扎登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和小伙伴彭措在集市的一角卖炸土豆。正午的阳光有些刺目,扎登和彭措没用伞具,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们没有像其他本地小商贩那样躲避,而是坦然地笑答。他告诉记者,90后经常被人说成是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了,他们就是要从挣小钱开始,每天赚100元左右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一些市场信息,培养自己的商品意识,让自己得到锻炼,为今后挣大钱做好准备。对于祖辈不屑做生意的观念,扎登说:“如果我们这里也有内地那样的集市贸易,我相信他们的观念也会慢慢改变的。”

“农村集市激活了我们开发商品的灵感”

在石渠、在理塘,记者还见到不少稀奇事:将糌粑、酥油、人参果合成套餐、储藏用的牛皮袋变身装饰画……这些来自民间的种种创意和灵感不正是为适应农村集市的需求而产生的吗?

理塘县在赛马节期间,专门组织了5个片区2家公司参与节日贸易活动。记者在濯桑乡特色产区展览区看到,除高原特有的民族服饰用品,还有菌类、虫草等中草药。最吸引记者的是并不显眼的土豆、高原雪鱼干、圆根萝卜干,甚至还有简单修饰、排列整齐的木棍。濯桑片区主任冲多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从当地老百姓中组织过来的,虽然很普通,但在牧区能有这样的商品交换意识实属不易。高原雪鱼是雅鱼的一种,很受过往游客的欢迎,每年可捕售300吨左右,但以往村民很少会制作成鱼干销售,现在集市贸易让村民改变了老传统,就连小木棍也可以加工卖钱了。记者打听到,那小木棍就是搭帐篷用的,要卖两、三块钱一支呢!冲多主任还介绍说,理塘有野草莓,还有大棚种植的高原草莓,产量有2000斤-3000斤,所以记者才在展位上看到包装精致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

“哪里有集市我们就到哪儿去”

来自玉树的杨树勇展柜前摆着各色眼镜,吸引着一群当地的男女老少,生意看着还不错。30多岁的杨树勇告诉记者,他没有固定在哪个地方做生意,哪里有大型的集市贸易活动,他就赶到哪里。他说:“我每年都会来石渠,虽然远点,但打游击生意比较好做。如果石渠县周边也有这些活动的话,我们的生意就更好做了。”紧接着他又说,最好每年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这样购销都方便。

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集市上像杨树勇这样的生意游击队员越多越好,他们的贸易活动不仅活跃了当地的市场购销,还给当地的村民带来观念的更新和商品的多样化。对他们来说,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是吸引他们的最好途径。

“我喜欢集市上民间古朴原始的味道”

小张是一所艺术学校的学生,暑期出来旅游,学表演的他对时尚有着和大多数年轻人同样的认识。在石渠县太阳部落商城的商摊前,他看中了一个斜挎包,纯手工牛皮,背包正面缝制着白色的藏文,一个红色的苹果图案,既新潮又朴实、充满民族特色。小张爱不释手,当即付了300元买下了这个包。他说,现在年轻人中很流行复古风、民族风,像这样的东西在城市大商场里还不得千儿八百。“能在这样的集市里淘到这样的好东西,真是不虚此行,回去可以跟朋友们炫一下啦!”

旅游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看风景,更多的是旅游中的各式体验。城市的快节奏、商贸趋于高端,已经在很多地方甩掉了农村集市这个传统的低端交易体验,而农村集市契合现代人怀旧、返朴归真的情感需要。全域旅游+农村集市,将为甘孜州脱贫奔康战略开启又一扇致富大门。

新闻推荐

探索扶贫新路子 石渠创多功能牲畜暖棚

7月5日,在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几位藏族群众在搭建暖棚。四川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打龙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从2014年6月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牲畜暖棚的多功能作用,冬季养圈...

石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石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