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畜牧合作社“钱”景红火
分红大会现场。缝纫合作社。多用途的牲畜暖棚。
近年来,石渠县积极探索,创新生态畜牧、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扶贫模式,将合作社发展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抱团取暖,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1月的石渠,天寒地冻,呵气成冰。28日一大早,色须镇红旗一村村民活动室里便热闹了起来,穿着厚厚藏袍的村民陆续到来,大家围着屋中烧得旺旺的钢炉,不时聊上几句,在红红火光的照映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原来,当天是该镇达拢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137名村民年底分红的日子。达拢牧业发展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6月,是该县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发展的首个试点项目。经过半年的试运营后,合作社从最初的16户牧民发展到如今的137名村民,走上了正式规范化运营之路,自此开启了该县高原生态科学畜牧的探索之路。去年,乘着全州扶贫攻坚的劲风,石渠县委、县政府紧抓机遇,将合作社发展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生态畜牧、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扶贫模式,带领群众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石渠县是四川第一畜牧业大县,拥有可利用草地资源190余万公顷。要说产业扶贫的优势资源,畜牧业理所应当居于首位。”县委书记伍强在谈及产业扶贫项目选择时这样说。“虽说有这么好的资源,但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使得牧民群众增收难、发展难,积贫积弱,其结果就是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而色须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为我们走出这一困境指明了道路——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抱团取暖,发展生产。”
A惠民增收富思想
在红旗一村年底分红大会现场,合作社一年的“收获”被一摞摞整整齐齐码在桌上,足足有87万之多。在分发红利时,笔者注意到一位40多岁拄着拐杖的村民,一打听才知道他叫地弟,之前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从小右腿便落下了残疾,家里有5口人,夫妻俩拖着三个孩子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度日。而今天地弟被评为致富能手,双手捧着刚领下的红利,他笑得脸上乐开了花:“去年我们一家参与合作社产品加工、网围栏管理、种草等工作,所得的分红就有4万余元,这真的让我没想到,以后我要更加好好工作,让日子越过越好。”“之前我们养牛,出栏少不说,牛奶、酥油、酸奶这些奶制品也没有销路,更没有出去打工挣钱的想法和门路,现在好了,力有地方使、钱也有门路挣了,我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只要我手脚勤快些,就一定能过上好生活。”一位名叫其美多吉的村民告诉笔者,没加入合作社之前他与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虽然家里有牛有羊,但生活始终过得艰难。去年,县上以合作社作为依托开展产业扶贫后,村里所有的78名立卡户、贫困户都被吸纳到合作社中投工投劳、发展生产,合作社的一部分收益用来发展,另一部分则当作红利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给社员。有了良好的收益,其美多吉和村民们积极性高涨,都愿意加入合作社,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家里的生活。
B产业互补广门路
“我县依靠单一的畜牧产业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我们要做的是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可利用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形成互补效应,不断扩大老百姓增收渠道。”县委副书记罗林介绍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从事畜牧生产的人将会越来越少,一大部分人将会成为剩余劳动力,另外,仅仅依靠畜牧业的发展,增收、脱贫能力始终有限,因此在今年的产业扶贫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当地民族手工艺、种植业、其他养殖业的发展。
色须镇拥有独特民族手工艺——缝纫,但长期以来,当地手工艺都是沿袭熟人介绍、登门制作这种类似家庭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十分缓慢,随着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去年6月,色须镇将全镇剩余劳动力、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成立了扎益达吉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化经营模式,走上手工业产业扶贫的道路。县委、政府为其争取项目发展资金50余万元,并邀请当地著名手工艺师傅、缝纫熟练工等对合作社的产业工人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训练和指导,逐步提高其制作效率。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所有县级干部外出开会、培训等必须携带由我们生产的手工背包,尽可能地推广我们的手工产品。”合作社的经理介绍说,“仅去年冬天我们的订单就多达100万元,其中50余万的订单是通过县委、政府介绍争取到的。”目前,该手工业专业发展合作社更名为扎益达吉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逐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产业经营道路。
除了手工业和在洛须片区发展种植业,石渠县其他地区如何创新摸式,进行产业扶贫? “传统种植业在除洛须片区的其他地区确实很难发展,我们目前要做的其实是将现有资源科学利用起来,使一项项目多种利用、一项投资多种回报。举个例子说,我们投资建设牲畜暖棚,在冬季过后就没有用处了,这时,我们就把它利用起来种植蔬菜,就跟温室种植一个道理,在暖棚闲置的这一段时间可以达到两熟或者三熟,成为牧民增收的又一渠道。”面对笔者的疑问,罗林解释说。
据了解,仅2015年色须镇投资建设的34个150平米标准牲畜暖棚,就能为当地牧民增收170000元左右,今年随着畜牧产业发展,暖棚将达到80个,届时将为全镇牧民增收400000元以上。
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扶贫,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多了、观念变了、日子越过越好,石渠县的产业扶贫之路俨然成为扶贫攻坚的有效利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刁海瀚)全州换届工作会议召开后,石渠县着眼于“以言促行、以行践言”的目标,推行“双项承诺三步走”,助推换届纪律贯彻得力,落地落实。该县组织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召开换届工作会议,在认真传...
石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