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播撒草种天地间

四川日报 2014-06-09 13:00 大字

——记石渠县农林科技局局长何培铮

5月19日下午,石渠县洛须镇一处街角。何培铮靠在车门,取下牙套,露出光秃秃的牙板痴痴发笑。只有50岁,眼角的鱼尾纹却拧成一股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说,这些,包括大嗓门,都是长期高原生活的结果。

这个石渠县农林科技局局长,去年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在治沙一线奋战了30多年,“希望老天多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就不信,治不住沙丘!”

决心:守住川西北最前沿生态屏障

石渠,位于四川省最西北,与青海和西藏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所以,何培铮说这里是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他从事的工作,就是在天与地之间种草。

也正是由于海拔高,这里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左右,常年无绝对无霜期。又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上游的分水岭,雅砻江穿境而过,县内北部属于黄河流域。

这里是四川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县内只有1.8万公顷林地,沙化面积占了三分之二,鼠害成灾。此外,全县有100多万头牲畜,草场不堪重负。

记者从县城出发前往洛须镇,沿途露沙地和移动沙丘随处可见。

何培铮的父亲是援藏干部,母亲是当地牧民,从小在这里长大,见证了这里的沙化进程,也坚定了他治沙的决心。

1982年,中专毕业之后,面对诸多分配选择,他毅然回到石渠。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寻找治理沙漠的方法。

2008年,何培铮调任县属单位中部门最多、任务最重的农林科技局局长。这个汉子发誓:一定要守住川西北最前沿的生态屏障!

誓言:如果死去,请把我埋在沙丘边上

治沙第一步,是控制流沙蔓延。

当地风力大、植物生长期短,短期内想要控制住流动沙丘极其困难。何培铮抽空前往民勤、阿拉善旗等全国治沙模范区学习经验,借鉴宁夏中卫治理包兰铁路沿线沙丘的草方格,创造性地利用竹子做成的竹帘沙障,有效地阻止了沙漠迁移。“具体说来,就是把竹子削成半米高左右的竹片,用铁丝捆起来,插在沙丘附近。”何培铮说,别小看这个竹子做成的沙障,自2012年使用以来,沙丘的扩展速度下降了90%,沙漠边缘的土壤有机质也在逐年攀升。

治沙,除了要有足够的智慧,还要有足够的勇气。

2011年6月的一天傍晚,何培铮带着县林业职工在长沙贡玛乡种完草,乘车返回驻地。路过一处隘口时,山洪不期而遇。躲闪不及的汽车瞬间被吞没,车子随着洪水漂到一块巨石边停下。这时,何培铮和司机敲碎车窗,在冰冷的河水中爬到车顶,一个小时以后,才被救起。那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冻成冰坨。

但是他说,无论多苦多险,他都不会离开。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因为这里的沙漠还没有治理完毕。“把这首诗读给外面的人听,让大家知道,咱们还坚守在这里。”何培铮靠在车门上,一字一句喊了出来:

高原草

问吾何钟情?独怜高原草。

生于八荒外,枯荣天知晓。

雪压牛马践,寒风吹又倒。

绿尽天涯时,众山皆渺小。

“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沙丘边上吧。我就不信,五尺高的汉子养不活一棵树。”何培铮说。

新闻推荐

石渠与玉树欲联手打造吐蕃石刻旅游线

唐蕃石刻惊天下本报讯(李鸿记者陈建兵)6月7日至8日,由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院所组织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队在石渠县进行专题考证,28名全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和学者在当地举行的研讨会上一致认为,...

石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播撒草种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