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就站上手术台 一年做了百余台手术
他是华西医院教授,他选择来到康巴高原援藏一年,只为实现高原群众“大病不出州”的愿望——
8月11日,记者见到陈哲宇时,身材魁梧的他刚做完手术。尽管非常疲惫,但陈哲宇还希望再做几个手术,因为“在月底就要离开甘孜了”。
2013年8月,陈哲宇来到甘孜州援藏,作为华西医院教授和四川省包虫病专家,他希望能用自己的专长为藏区百姓做点事,因为“这样更接近群众”。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陈哲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尊重,甘孜州最边远的包虫病高发区石渠、色达等县的农牧民千里迢迢到康定,只为让他看病,他们亲切地称陈哲宇为“仁波切门巴”(藏语,“活佛医生”的意思)。
□耿冉 本报记者 陈建兵
群众亲切地称他为“仁波切门巴”
“谁也不会相信,陈教授如此拼命。”这是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生对陈哲宇的印象,一年时间里他不仅个人就做了百余台复杂手术,平均3天就要做一台,而且还指导了医院里200余台手术方案的实施和完成。“以前认为大医院来的专家主要就是指导一下我们,没想到陈教授一来就站上了手术台。”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生马智说,因为陈哲宇的到来,许多以往需要到成都看的病在甘孜州就能够治疗。
小益措是色达县尼朵乡村民,患有泡型包虫病,急需进行扩大左半肝切除术。得知情况后,陈哲宇马上安排手术时间,去年10月小益措的手术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完成。从手术室出来,小益措的父母伸出大拇指围着陈哲宇,不停地说:“卡卓,卡卓(藏语,谢谢,谢谢),仁波切门巴”。
小益措手术花费共28000余元,这对一个牧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陈哲宇特意咨询了医保报销和项目补助政策,最后小益措一家仅花费了2000余元。
手术做了很多台后,陈哲宇又有了新的规划:建设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传经送宝,培养本土人才
“培养就要培养一支能够进行高难度手术的队伍。”陈哲宇以团队形式进行培养,并采取梯队形式选拔业务骨干,让老医生和年轻医生都掌握技术,彼此合作,成长为一支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的专业医疗救治队伍。
于是,陈哲宇主刀的每次手术都成为课堂,不厌其烦地讲解手术的难点和注意事项。作为学生的马智在技术上得到提升,从以前每年几台手术,到现在几十台手术,马智已成为医院的骨干。
高原医院血源紧张,为此,陈哲宇要求引进自体输血技术。自体输血技术就是在手术前先抽取患者部分血液,然后再补充液体,让患者体内血液稀释。这样,在手术中流失血液的浓度相对较低,完成手术后再将手术前抽取的血液回输给患者。这大大降低了血液需求量,一年就能为甘孜州节约10多万毫升的血液。
现在,在脑外科、骨科都推广了该技术后,使脑外科这个输血大户,也很少输血了,自体输血技术也成为甘孜州人民医院常态医疗手段,这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陈哲宇说:“好的技术必须留下,好的人才必须培养,这才达到了援藏的目的。”
促成华西与州医院深入合作
在陈哲宇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甘孜州农牧民“大病不出州”。为此,他促成了华西医院第一个远程医疗救治中心在甘孜开建,届时可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功能。陈哲宇还专门联系华西的专家,每月到甘孜州人民医院各科室传经送宝,华西医院副教授每月也会到甘孜州人民医院坐诊,为本土医生提供从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一年时间匆匆而过,陈哲宇就要结束援藏工作,但目前他还在筹备甘孜州第一届医学研究生班开班的相关事宜。“虽然时间快要到了,但我一定把研究生班的事情落实好后再离开。”陈哲宇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浩华李敬红)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色达县牢牢抓住基层党课这一开局“利剑”,紧扣重点工作补足精神之“钙”,不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思想品格。围绕政治纪律讲党课...
色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色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