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康定样本”
大渡河畔的若吉村。鱼通刺绣。
◎廖运龙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文/图
“既可领略自然风光,也可体验民俗文化,还可品尝农特产品,真是不虚此行。” 2019年12月3日至6日“2019中国·康定首届乡村旅游节”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康定市色龙、日央、若吉村开幕,活动吸引上千名游客到此游玩,来自成都的游客马继发表示,此次来康定参加乡村旅游节,真正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乐趣。
2018年9月,甘孜州启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康定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主题定位,依托大渡河流域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一核七园”示范区建设。在首批8个示范村项目建设中,康定市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根”思路,投入资金1.8亿元,精心打造了以“若吉·藏家渔村、鱼通·土司官寨、色龙·世外桃源”为代表的大渡河乡村振兴示范点,2019年“五一”节实现开门迎客。
目前,三个示范点已累计接待游客1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1亿元。从而探索出一条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康定样板”。
生态为基
绿水青山扮靓美丽山乡
“古寨村落,炊烟缭绕,农耕田园与青山绿林相互映衬,犹如一幅世外桃源画卷,让人流连忘返。”位于康定市孔玉乡的色龙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此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的背后,是康定打造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18年,色龙村成为甘孜州首批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寨。为全力打造“金色峡谷、色龙仙居”品牌,色龙村以谷地生态为本底,以藏族人文为风情,统筹村落、民居、山林、谷地等资源,整体形成以“古寨村落+农耕田园”为核心,集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等一体的藏地原乡休闲度假地。
对于村子的规划设计,色龙村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对建筑及环境进行特色改造和生态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格外注重维护村落原生形态,因地制宜地利用周边缓坡地块,进行旅游配套的适度开发打造。
据色龙村支部书记陈永强介绍,在村后方山上,发现了通往“金汤野牛沟自然保护区”的徒步路线,这条路穿越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和天然海子,一路可观雪峰看云海“偶遇”野生动物,壮美至极。在二期规划中,将设置“色龙至野牛沟最美徒步线路”开发。这意味着,色龙村已经具备发展山地旅游的条件。
“自去年‘五一’开园以来,已有1.8万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收入75万多元。”谈到村里发展的“诀窍”,陈永强兴奋不已,“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算是走对了,现在全村人都是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大家都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
位于大渡河畔的若吉村,错落有致的民居,砾石贴就的墙壁、竹竿制作成隔断、圆木挖掘出柜子、玻璃鱼缸作了亭顶……所有的“出其不意”都充分体现生态理念、精巧的设计满溢乡愁情怀,眼前的若吉村让人看到了回归乡野的原滋原味。
“以前,很多外地人希望在此康养度假,但那时生态环境差,设施欠缺和接待能力不足,结果人家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若吉村支部书记唐玉桥表示。在被确定为示范村打造后,政府投入资金、人才,还给予土地支持政策,若吉村将牲畜进行集中饲养,粪污和弃水处理达标后才排放。曾经的养猪场被改造成了村民休闲广场。如今,过来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首批的示范点建设中,我们坚持生态为基。康定地处长江上游,生态比较脆弱,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优先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的旅游业成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长杨国勇表示,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康定十分注重对生态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扮靓美丽山乡。
文化为魂
传承记忆留下最美乡愁
2019年12月4日,康定首届乡村旅游节在麦崩乡日央村分会场以沉浸体验式演出,将鱼通山歌、刺绣等非遗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专程前来观看演出的游客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这种打破‘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演出形式,将演员空间移动和观众互动结合起来,生动呈现当地文化。”来自重庆游客董文说,“这种形式的演出我还是首次见到,鱼通之行算是意外惊喜。”
老寨子碉房、土司官寨遗址、双鱼嬉戏灯笼……康定麦崩乡是鱼通文化的腹心区,在麦崩乡为舍村,记者被眼前独居特色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这里有独特的鱼通文化,在示范村打造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挖掘鱼通‘官’文化为主,在挖掘的基础上保护文化。”走在为舍村乡间小道上,麦崩乡党委书记徐培勤向记者介绍。
2018年8月,为打造好鱼通官寨,麦崩乡引进康定市旅游投资公司,在为舍村和日央村首批改造60户农房。村民以房屋入股,打造鱼通官寨。过去,这里建筑以红黄绿为主色彩的屋檐吊坠,以前都是鱼通土司官寨的标志建筑风格,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现在鱼通官寨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居住环境也更加舒适,游客更能舒适的体验鱼通特有文化。
在为舍村记者看到,当地90%民房都是木石材质、飞檐雕梁、通天转梯,堪称传统建筑的“活化石”。“过去每间鱼通民居进门就是一个火塘间,为了保暖,家人都围火塘而居。改造时火塘保留下来了,但是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如游客可以围火塘烧烤。” 徐培勤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感受鱼通文化。
通过修复渔通土司官寨等历史文物,建设渔通文物馆,丰富鱼通烧酒,鱼通服饰,鱼通刺绣等旅游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民居,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景区、产业、文化一体化发展。
同时,在群山环绕中的色龙村,充分挖掘古寨村落、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处处体现一个“幽”字;而若吉村也充分依托“背枕高山,前瞰大河,田村相融”山水格局,处处体现“山水”文化。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别家乡的故人,心底最深处都有些许难以忘怀的乡愁,只有让存放情感、心灵的‘乡愁载体’多起来,才能留得住传统文化的根脉。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挖掘历史、民俗、山水文化,传承记忆留下最美乡愁。”康定市委副书记、市长甲么表示。
产业为根
农旅融合成为康养乐园
曾经泥石外墙、低矮屋檐、坑洼泥地……原本破旧不堪的若吉村,如今摇身一变门庭小院、复古情怀、休闲式客房……若吉村发生美丽蜕变,成为了康定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若吉村海拔低、光照充足、全村土地肥沃,盛产蔬菜和水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奠定了若吉村发展以水果为主,蔬菜为辅的乡村产业基础。
据唐玉桥介绍,在示范村建设初期,就明确了以大渡河野钓、水果采摘、康养休闲为主题,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春来踏青赏花、夏来乘凉摘果、秋来观景赏月、冬来休养生息,无论哪一个季节到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暖阳、野钓、采摘,特色的民宿,愉悦的体验。”12月16日,记者在若吉村看到,虽然已是冬季,前来休闲旅游的人却络绎不绝。
“现在不仅有漂亮的民居还有特色产业,随着雅康高速的全线贯通,游客量比以前翻了几倍,我们打心眼里高兴!”50岁的廖福兰家是若吉村最早完成风貌改造的,他告诉记者,“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后,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在若吉村对面的章古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则通过农旅结合,带领群众脱贫增收。园区规划面积1700亩,其中观光农业区规划130亩,中藏药材产业规划200亩,特色林业规划1470亩。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高原特色食用菌15万公斤,产值250万元;林木药材30万公斤,产值180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人,产值220万元。
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康定规划了打造水上娱乐休闲综合体“文园”、指尖藏花刺绣坊“绣园”、中藏医药康养基地“药园”、为舍土司官寨群“官园”、大渡河果蔬观光农业“果园”、色龙汉白玉艺术园“玉园”、金汤熊猫栖息地“游园”。目前,该区域已发展苹果、枇杷、甜樱桃等特色水果35000亩,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4200亩,中药材种植6000亩。
“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我们立足优势资源,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根,让景区、产业、文化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村。”甘孜州委常委、康定市委书记邓立军表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示范”时序进度,五年内全面建成有品有味、特色鲜明、业态完整、品牌响亮的大渡河康养谷,擦亮康定全域旅游又一张新名片。
新闻推荐
甘孜日报讯去年以来,甘孜州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深化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方式,找准突破口,从五个方面大力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截...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