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生守望高原峡谷

四川日报 2016-04-08 08:12 大字

   众艺术家深情回忆版画大师李焕民

大师已乘黄鹤去,唯留经典传世间。4月7日上午10时,“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版画家李焕民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数百人自发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别。在告别仪式现场,许多人向记者深情回忆起与一代版画大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众多细节汇聚起来,勾勒出一位艺术大师高尚而平实的动人形象。

□本报记者 余如波

独创技法首幅版画作品入藏大英博物馆

李焕民原本从事油画创作,1951年来到四川工作后,才逐渐拿起木刻刀。令人意外的是,李焕民1953年发表的首幅版画作品《织花毯》,成了名噪一时的经典。

2013年6月,李焕民接受时任《现代艺术》杂志主编邓风采访时,曾聊起这件作品。邓风透露,1953年,李焕民深入甘孜生活,曾到土司的庄园拜访,被织毯人织出的精美花毯所打动。“回来以后,焕民老师想刻成木刻。藏族地毯色彩丰富,而且画面中地毯处于树阴之下,层次复杂,他最后想到了‘挑\’这种刀法来表现。”邓风解释说,就是用三角刀挑出大小疏密不同的白点,表现地毯花纹在阴影中的变化,不仅层次丰富,而且毛毯的质感很强。

《织花毯》宽仅19厘米、高仅28厘米,影响之大却令人始料未及,不仅入选了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还送到国外展出,后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深入藏区六十余载刀耕不辍

其后60多年间,李焕民将藏区作为创作基地,先后二三十次深入生活、创作。“哪怕缺氧、塌方、泥石流,甚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从没动摇。”省美协主席阿鸽说。

60多年行走藏区的旅程中,《高原峡谷》《扬青稞》《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换了人间》……李焕民刻刀下诞生的藏族题材版画经典难以胜数。在他看来,“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是对着照片画出来的,必须坚持长时间感受生活,才有形象依据,才有真情实感。”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当时已84岁高龄的李焕民凭借黑白木刻《守望》,摘得全国美展银奖。李焕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1年,中国美协组织画家前往若尔盖采风,他自己让儿子开车载着氧气瓶,带上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跟团前往。“藏区变化很大,让我感慨很深。我觉得,一方面要守住藏族人民朴实的、有力度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看到美好的前景。”以此为灵感的《守望》,创作前后持续了整整3年。

直至晚年,李焕民每天仍坚持四五个小时的创作,完成了不少小型木刻作品。

劝勉青年艺术家不做“盗版者”与“活化石”

李焕民对四川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提携,更是令众多艺术家得以成长。“1964年我从四川美院民族班毕业,分配到省美协工作。那时只有17岁,感觉什么都不懂,焕民老师亲手教我怎么刻,怎么把习作转化成创作。”阿鸽透露,2015年患病期间,李焕民还在坚持看稿、举办讲座。

内江画家邱笑秋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李焕民等在内江偶然看见其《矿山之晨》等3件作品,立即破格选送至成都参展并吸收他加入省美协。“焕民老师完全用艺术的标准来看待艺术家,今后我要以他为楷模,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邓风说,焕民老师希望年轻艺术家学习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而不当“盗版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当“活化石”,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推荐

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公告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成都召开,现将公民旁听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会议主要议程传达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精神;审议《四川...

甘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