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旬爱心婆婆:收集旧衣物,寄到贫困乡村

内江日报 2016-04-18 08:06 大字

在东兴区西林大道邮局工作数年的隆先生,近几年都会如期见到一个老婆婆。

每次,这个老婆婆都是来将装满五六个编织袋的衣物寄往外地。收货地址大都是西藏、甘肃、甘孜等西部偏远地区,有时是孤儿院,有时是贫困村镇……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 文/图

邮局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4月13日,在东兴区西林大道邮局工作的隆先生又遇到了他熟悉的一个顾客。“在这里工作有四五年了,每年都会看到这个婆婆来寄东西。”

按照惯例,婆婆又会带着几大编织袋的东西来寄走。看到婆婆前来,隆先生立即上前帮忙。果然,婆婆这次又带了6个编织袋来。“每个编织袋都塞得满满的,全是衣物,新旧都有。”

隆先生接过编织袋,问了一句“这次寄到哪里呢?”婆婆声音洪亮地回答:“拉萨、甘肃、甘孜,一个地方两包。”这些编织袋里的衣物都给了谁?隆先生也问过。“婆婆说,有的是寄给孤儿院了,有的是寄到了贫困的村镇。”

同婆婆一起来的,还有她的老朋友,隆先生说,两人很多时候都是一起来的。由于衣物实在太多,婆婆每次都会租上一辆三轮车来拖。“有的三轮车司机得知婆婆是把这些衣物捐给西部的孤儿和老人,坚决只收油费,多一分都不收。”

然而,这位婆婆究竟多大年纪,家在何处,为什么要这样做?隆先生并不清楚。“婆婆一头白发,看起来有70多岁,身体很健康。”对于这个陌生又熟悉的顾客,隆先生和邮局其他的工作人员都充满了敬佩。

退休后做点有意义的事

经过多方寻找,4月15日下午,记者终于与隆先生口中的婆婆彭果容(化名)取得了联系。此时,年过七旬的婆婆正在朋友家拜托其收集衣物。

一头银发,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是记者对婆婆的第一印象。跟随婆婆回到家中,记者看到窗台的晾衣架上,还有正在晾晒的衣物。婆婆自己的卧室里,也存放着许多衣物。

这些衣物,是婆婆收集来还未来得及邮寄出去的。“收集回来的衣服,我都要先挑选一下,然后要洗要消毒,再寄走。”彭婆婆说,有认识的朋友捐的,也有不认识的朋友捐的。“这几年,要特别感谢支持她的朋友和亲人。”

“有的时候,送我们去邮局的三轮车师傅,听说我们是寄给偏远山区的娃娃的,都只收油钱。”还有一次,三轮车师傅被婆婆感动,表示要回家收集旧衣物,支持彭婆婆。

“我觉得自己做的这个事情不值得报道,而且我做得还不好。”同彭婆婆交谈的过程中,彭婆婆一直表示自己只是退休后做点有意义的事,不足挂齿。

把义举当作事业来做

说起第一次萌生邮寄衣物的念头,彭婆婆说,是想到自己以前过的苦日子。“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一双鞋穿,那样子的日子太难了。”想到西部偏远山区,一定还有需要帮助的人,彭婆婆开始把自己和亲人的衣物收集了起来。

“邮寄地址是通过另一个爱心朋友得知的,第一次也是跟这个朋友一起去的。”从2012年第一次给西部孤儿院和贫困村镇邮寄衣物后,彭婆婆4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光是邮寄费,都在千元以上。

然而,生活中的彭婆婆却特别节约。彭婆婆身上的衣服已穿了很多年,家里的围裙也是之前的裙子改的……“我有退休工资,足够支持我做这件事。”

现在,彭婆婆已是把收集爱心衣物当作一项事业。每当有空,她就去找朋友收集衣物。有时候不够,她就会到商店里购买7—11岁孩子穿的新衣服,“足迹几乎遍布内江”。

除了衣服,彭婆婆还给孩子们寄过崭新的床单被套、拖鞋毛毯。只要是彭婆婆想到别人能用的,她都会收集起来寄出去。“只要包裹没有打回来,就说明他们收到了,我就安心了。”

对于彭婆婆来说,她的初衷只是希望给西部边远山区的人带去一丝温暖。对于未来,彭婆婆说只要她还能走得动,她就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情。

■采访手记:

在联系到婆婆后,婆婆曾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后来,为了感谢那些帮助过她捐献衣物的朋友,以及从不埋怨自己的亲人,婆婆再三考虑后同意了记者报道此事。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拍照时,婆婆也一直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谢绝了拍照。婆婆说,她做这件事不为名更不为利,只希望远在他乡的“陌生人”能够见物安好。

新闻推荐

康定地震救援物资有序发放 保障灾区群众过冬

11月25日,瓦泽乡俄依村村前已搭建起救灾帐篷。当日,记者实地走访康定“11·22”重大地震多个受灾乡镇,看到牧民安置点的藏族群众家门前基本都已搭建起夜宿帐篷,棉被充足,水电通畅。基层干部正...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