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藏的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内江日报 2013-10-23 04:25 大字

国务院新闻办22日发表《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以大量数据和生动事实全面展现了60多年来西藏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如同欧洲中世纪一样的黑暗、落后”走向与全国一道快速发展的轨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西藏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社会追求正义与幸福的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研究员张云看来,白皮书最大亮点是紧扣“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西藏的发展,国际上有不同说法。白皮书用翔实的史料,从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政治进步与人民当家作主、文化保护和宗教信仰自由、社会变迁与各项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回答了西藏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发展成果谁受益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将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称为新西藏,本质在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高度参与和不懈努力,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破封建农奴制枷锁,亲手埋葬了旧制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西藏与全国一道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这种历史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西藏社科院党委书记车明怀研究员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秦永章认为,白皮书用铁的事实和数据,阐述了西藏的发展与进步是历史的必然。“白皮书中的种种客观描述,对那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刻意歪曲西藏发展情况的人而言,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张云认为,白皮书描绘的西藏的发展与进步未囿于经济发展、GDP的提升,而是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科教事业迅猛发展、公民的劳动权利得到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这些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西藏发展变化的受益者是广大农牧民、是老百姓。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贫穷的藏族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五星红旗下成长为藏学专家。他是西藏沧海桑田巨变的亲历者,更是西藏昨天、今天、明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

“西藏是美丽的,然而农奴制时代百万农奴们的生活不但与美丽无缘,而且那曾经的黑暗与悲伤连‘水深火热\’都不足以形容。”喜饶尼玛说,“今天西藏的年轻人们离那些日子已越来越远,已感受不到灰暗腐朽的气息。但是,人们不该忘记西藏过去的痛苦,不该忘记半个多世纪来,怎样的变革与奋斗才造就了西藏的今天!”

“从原始农耕到现代化农业;从牛背马驮到风驰电掣的陆空运输;从古老的徒步传信到声、光、电瞬间传遍千家万户……6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对西藏人民而言,它蕴含的变迁是那样的横无际涯。”车明怀说。

过去60多年里,西藏走完了人类社会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走完的历程,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壮丽的篇章。一个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任何不持偏见立场的人都为之惊叹不已,任何真正关心西藏的人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也有少数人不仅对西藏的发展进步视而不见,反而大肆攻击,否定西藏的发展道路和西藏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事业。

长期流亡海外的十四世达赖集团,一直从事分裂祖国和破坏西藏发展稳定的活动。在1959年武装叛乱失败后,又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多年武装袭扰。这些年,又鼓吹“大藏区”“高度自治”,这些主张完全违背中国国情,违反中国宪法和法律,实际上是想推翻西藏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动摇给西藏带来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

在国际上,还有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私自利的扭曲心态,刻意歪曲西藏的昨天和今天。他们凭空杜撰了一个“香格里拉”神话,希望西藏永远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然而,西藏60多年发展进步的事实证明,西藏人民与世界人民一样,有权享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有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西藏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留下了许多宝贵而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西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正确的发展道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合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各族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西藏。

“西藏60多年发展进步的事实证明,西藏人民与世界人民一样,有权享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有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西藏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各族人民正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西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秦永章说。

(新华社) 

新闻推荐

援藏医生阮忠禄,严重失忆却记得藏区,终难回梦绕之地再见,我的格桑花

编者按:201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以特稿形式报道了内江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共产党员”、援藏干部阮忠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本报特作转载,以飨读者。◇本报记者张文45岁登上海拔3...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