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汛期 全市严防地质灾害

德阳晚报 2012-07-26 23:25 大字

6月份竣工投入使用的小岗剑泥石流应急排危治理工程,使汉清路“逢雨必断”的状况有望得到基本解决。

本报记者 程果 摄

2版

每年汛期,容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为此,德阳市一直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近日,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今年地质灾害易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雨季,尤其集中在7-8月盛夏期的区域性强降雨和强余震期间。全市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随时作好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本报记者 孔季虹

诱发因素:

暴雨和强震

近几十年来,德阳每年都要发生多起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至数千万元和数量不等的人员伤亡。特别是2008年的“5·12”强震和2010年的“8·13”特大山洪诱发和产生的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规模巨大,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其危害性仍然大量存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德阳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专家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是降雨和地震。根据市气象局提供资料和多年的地质灾害调查统计资料,以及“5.12”震后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后地质灾害巡查、排查资料分析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雨季,尤其集中在7-8月盛夏期的区域性强降雨和强余震期间,在龙门山区和龙泉山低山深丘区可能产生部分大型至特大型地质灾害和大量的小型至中型地质灾害。

据德阳市气象局提供资料:2012年气候趋势属基本正常年景,年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年总降水量正常略偏多,其余地方略偏少,绵竹、什邡降水量900~1000毫米,其余县(市、区)750~850毫米。汛期总降水量接近正常,绵竹、什邡700~800毫米,其余地方650~700毫米。盛夏期间,有3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盛夏期局部地区有1~2次一般性洪涝发生。由于受“5·12”地震和“8·13”特大泥石流的影响,龙门山区仍不时有中强余震发生,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大量分布,部分地段地表严重松散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根据上述资料分析预测,德阳今年地质灾害为中等偏重。

易发区域:

龙门山区和龙泉山区

德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市域在地貌上横跨龙门山区、成都平原和川中红层丘陵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横跨松潘-甘孜地槽褶皱带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西北部龙门山区和中东部龙泉山区位于龙门山陷褶断束和龙泉山穹褶束带,构造作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断裂褶皱和裂隙发育,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降水充沛多暴雨,地质环境条件差。其中龙门山区中东部和北部中高山区,易诱发和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是德阳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龙门山区西北部中高山区和西南部低山区及龙泉山低山深丘区是德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多年地质灾害调查统计资料以及德阳市6县(市、区)《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报告》等资料综合分析预测,今年德阳市地质灾害类型在西北部龙门山区,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和地面沉陷,在中东部龙泉山区和丘陵区主要为滑坡、崩塌以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主要以小型到中型为主,特别是山区狭谷地段,地形切割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受采矿、修路、渠道开挖、削坡以及房屋建设等特别是“5·12”强震和“8·13”特大暴雨的影响,地表松散破碎,雨季易产生小型到中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和零星的崩落、滚石等地质灾害。西北部龙门山区和沿山区的部分地段,在盛夏的强降雨和持续降雨以及强余震期间,极可能诱发部份大型到特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据介绍,汶川“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暴雨后进一步加剧了德阳市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因此,德阳市2012年地质灾害和隐患的分布和数量较地震前明显增多,使德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严峻。

防御措施:

加强“群测群防”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德阳市要求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认真编制本地区2012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治规划,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对重要危险点应根据其活动趋势、危险程度做出评价,将预警抢险措施、避险疏散路线和预警信号等地质灾害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随时做好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灾、识灾、避灾的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各级政府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上下联动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防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系统,使每处地质灾害都有明确的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切实做到管理有人、人员有责、心中有数、防治有效。

记者了解到,德阳市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起步状态,信息化建设还不能达到自动化、高速化的要求,影响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去年,市国土资源局已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并对部分地质灾害威胁程度较大的隐患点设置前端监测站,实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各县(市、区)也纷纷加快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防灾体系,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危害。

新闻推荐

德阳等6市联合申报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许江韵)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于6月启动了第二批生态文...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