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富民”考卷 炉霍县“飞地”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甘孜日报 2018-07-03 01:15 大字

6月29日,记者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蔬菜大棚基地看到一派繁忙劳动景象: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或是整地除草、或是为种苗覆膜、或是将蔬菜搬运装车。

“我们于2015年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这里流转土地建起农业蔬菜产业园,进行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从最初的10个蔬菜大棚到2016年累计建成40个大棚,2017年又新建了100个蔬菜大棚,2018年基地已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24个非贫困村。大棚规模的扩大,获益的不仅是企业,周围百姓也跟着尝到了甜头。”炉霍县农牧科技和供销合作局局长张建勇对记者说。

◎杨娜姆 甘孜日报记者 陈斌 张兵 实习记者 汪青拉姆 文/图

发展品牌农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5年,炉霍县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县注册成立“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业初步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

最初,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吉绒村以500元每亩向村民流转土地,开始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大棚以种植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丝瓜等经济效益好、市场价格高的反季节蔬菜为主,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动农户热情,覆盖带动全村贫困户增收脱贫。

作为炉霍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入驻吉绒村以来,利用大棚培育蔬菜苗,按照统一预防、统一种子种苗、统一保险、统一肥料、统一收购“五统一”方式推进蔬菜标准化种植,还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面负责蔬菜种植管理、收购,解决销售问题。

大棚里,硕大的叶菜瓜果整齐地长在交错纵横的吊线上。植株成长过程中仅需要少量营养土进行早期栽培,生长期里则主要通过管道输送水和营养液等养分。

“与传统的土壤种植不同,我们采用先进科学的栽培技术,让蔬菜全都处于温室大棚之中。我们用油枯、钾肥等有机肥作底肥,用物理杀菌、高温闷棚等方式进行杀虫作业,避免了虫害和病害对蔬菜的侵染,整个生长过程无需喷施农药,从而最大程度保持了蔬菜的天然味道,同时确保了安全、无公害;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关注蔬菜的安全与健康,而生态化的种植方式保证了蔬菜的品质,买者吃着也放心。”该公司技术员李岷忠认为,无公害是这里生产的蔬菜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蔬菜不愁销路的重要原因。

目前,该产业扶贫园全年按季节生产叶菜类、瓜果类蔬菜约10多个品种,其中9个蔬果产品已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公司的农产品主要供给成都的大型超市、社区商店,深受客户好评。

家门口就业让村民们『安心』脱贫

蔬菜大棚内,吉绒村村民曾兴容正在熟练地采摘番茄。在产业扶贫园工作3年多的她,算起来也是老员工了。曾兴容曾因附近没有就业机会而外出务工,如今她在这里工作,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多劳多得,一个月收入近3000元。

“做些收菜、移栽的工作,工作不累,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收入也比较可观。”曾兴容说。公司为节省村民往返时间,还给员工提供了午餐,十分人性化,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觉得挺好、挺幸福的。

“以前我家种洋芋,辛苦一年,10亩地也就收入近5000元,现在我们将土地租给‘鲜水源\’农业公司,一年的费用5000元,不用在地里劳作就达到以前收入。而且,公司还返聘我们来到这里务工,活很轻松,一天就有100元,收入还是不错的;丈夫帮公司配送蔬菜,一月收入5000元。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曾兴容高兴地说。

“我们采取‘土地租用+返聘务工+提成分红’模式,最大限度增加农户收益。”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王志华告诉记者,从泸定、理塘到炉霍,公司帮助当地建了不少蔬菜大棚,农户们都以土地入股,公司按每年500元/亩的标准支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除此之外,公司还返聘当地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参与大棚种植与管理,不仅获取了报酬,而且还学习了大棚种植技术。

近年来,炉霍县党委政府按照省州对加强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要求,深入分析全县88个贫困村的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发展“小而杂”“零而散”“一背篼背不完、一卡车装不满”的瓶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特色种植业为脱贫奔康着力点,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在斯木镇吉绒村大力发展“飞地”产业园区。截止2017年,炉霍县共整合产业扶贫、对口援建等资金5200余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140个、产品产销棚1个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援建、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四方合作发展格局。2018年,该县又整合资金3000万元,扩建100个冬暖式钢架大棚,现已经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24个非贫困村,并配套启动冷链仓储中心、生态菜籽油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做大做强“飞地”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计划到2020年,我们将在这里建成‘飞地\’大棚259个,其中88个贫困村每村2个,83个非贫困村各1个。”张建勇告诉记者,我们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县上投入产业扶贫基金、对口援建等资金由企业代建大棚,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并参与管理,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入股年限20-30年,贫困村及非贫困村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就业分红,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社+党支部+农牧民”的“4+”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同时,我们按照“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照顾贫困户”的原则,企业自负盈亏,按照每年每个棚3万元向合作社保底分红,各村按占股数量的不同,股数在100以下,100-200股、201—300股、301—400股、401—500股的分别按50%、40%、30%、20%、10%的比例提留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发展后,剩余部分面向村民按股分红。

据了解,截止2017年底,炉霍县依托飞地园区已实现52个贫困村产业覆盖,5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分红300万元,3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300余元;除此之外,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可获得固定收入500元,年均收益40万元;在园区附近的老百姓就近就地在园区务工增加收入,每人每天100元,实现群众就业80余人,就业增收300万元。

“近几年,我们因“市”利导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洋芋等传统低效农作物,‘订单式\’推动发展大棚蔬菜这一主导产业,通过帮助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未来,我们将以蔬菜规模化生产为核心,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致力把这里建成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张建勇高兴地说。

当下,蔬菜大棚内工作繁忙,大家的笑声在棚里回荡,搭配着充满希望的音符,唱出一首首致富新曲。

新闻推荐

炉霍县 普及安全生产知识

甘孜日报讯6月19日上午,炉霍县供电、林业、消防、交通、安监、气象、教育等各安委会成员单位在彩虹桥开展以“生命至上、...

炉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炉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