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炉霍县:产业脱贫唱响富民曲

四川经济日报 2016-06-28 23:09 大字

地处川西高原藏区、甘孜州北麓的炉霍县,6月的乡村沃野一片青绿,处处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我们村里主动派人多次到州上学习和对接,学成归来后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科学培育黑木耳。”炉霍县仁达乡玉麦比村村支书阿扎说。

“群众观念的转变让我们非常惊喜,以前种地是一把种子撒下去就不管了,现在有了田间管理。”在炉霍宜木乡进行农技指导的甘孜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说。

“通过帮扶对接和各乡镇的自我努力,很多乡(镇)、村都确定了各自的脱贫产业,未来各地特色产业的‘造血\’功能将越来越强大。”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亚玛里初说。

从“等靠要”到“争抢跑”、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从“输血”到“造血”……眼下的炉霍,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取好致富经

偏远山村富民产业从无到有

近日,玉麦比村第一书记邓仕清等人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甘孜州农科所专家组一行,前来检查验收该村规模试种黑木耳发展情况。

“长势非常好,你们前期管理做得很不错,养菌非常成功!”听到专家的肯定后,邓仕清和在场的十余村民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发展规模化的富民产业,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信心更足了。” 邓仕清说。

作为炉霍县88个贫困村之一的玉麦比村,全村57户农牧民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0户,过去全村老少守着700多亩土地“靠天吃饭”,没有任何特色富民产业,不少村民不得已选择了外出打工。

变化出现在2015年底。2015年12月中旬,仁达乡乡长陈永会从康定培训回来,带回甘孜州农科所在高原海拔地区试种黑木耳成功的消息。村两委一边和乡党委政府多次商量,一边召开村民大会取得群众一致认可,在州、县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3月,派出了由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村支书、村长组成的考察组,前往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4月中旬,学成归来的邓仕清等人发动全村村民投工投劳,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200余棒黑木耳规模种植。

“我们村有丰富的椴木资源,但劳动力资源、群众科学种植技术缺乏是硬伤,这也是过去富民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邓仕清说,“而发展黑木耳产业,能最大程度的扬长避短,是最契合我们村的富民产业。”

据介绍,种植黑木耳只在前期的投入工作量比较大,后期管理投工和技术要求较少,种植季节又在农闲时节,不耽误生产和外出务工,且黑木耳种植具有持续性,每棒能稳定生长5到7年。一般情况下,3棒黑木耳3年能产一斤干黑木耳,而根据目前市场行情,一斤干黑木耳能卖400元左右,按此计算,今年下半年玉麦比村将增加数万元黑木耳收入,收入总量虽然不多,但考虑到全村仅有45户,每一户最后能分到的“红利”依然可观。

“今年主要是时间上比较仓促,与州上农科所联系较晚,种源不够,种植量没上去。明年会提前联系,准备再增加5000棒的种植。”

转变观念

夯实脱贫攻坚“底部”基础

“这块地膜油菜,一看就不再是过去那种撒下种子就不管的农地,它有日常管理。”站在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一块农家菜地旁,杨开俊开心地说。

身兼甘孜州农牧局驻炉霍产业扶贫技术指导组组长的他,于6月13日至15日专程到炉霍县各乡镇考察指导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州内最权威的农技专家之一,“农牧群众耕种观念在转变”成为他此行最愉快的感受。

作为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藏区县,独特的高原气候,让原本很多在低海拔地区能规模种植的农作物,在炉霍县都往往“水土不服”,当地常见的农作物多为青稞、小麦、豌豆等。多年来,甘孜州农业相关部门花大力气持续对适种农作物进行改良和研发,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品种,并结合配套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向全州推广。

以宜木乡为例,三年来,该乡通过积极推广,500多亩原来的青稞地改种了地膜油菜,并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每亩收益增加了500元左右,虾拉沱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被誉为“康巴第一村”。

不仅仅是宜木乡。在炉霍县的宗塔乡角龙村,该村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引进良种奶牛,许配奶牛150头,并成立村合作社,由村上购买该村牧民的畜产品,统一销售;雅德乡康古村充分理清自身优势,鼓励村民发展规模种植大蒜,并计划成立服装裁缝合作社和藏式木工合作社;上罗科马乡一村建立了乡生物质能成型燃料加工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将秸秆、木屑、枯枝、牛粪等农林废弃物中松、散、软的生物质经机械挤压成型制成新型燃料,项目原料就地取材,产品就地加工, 效益可实现就地翻番……

“观念脱贫,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都让我们非常惊喜。”杨开俊说,“因为农牧群众观念一转变,我们的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就能发挥作用。”

三区一园

撑起产业富民新蓝图

玉麦比村和虾拉沱村的变化,是炉霍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县脱贫攻坚的信念在坚定,步伐在加速,人心在凝聚。

“十三五”开局之年,炉霍县明确了脱贫总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88个贫困村,2350户、8857名贫困人口脱贫总目标,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其中今年将有20个村、443户、1604人脱贫。

经济滞后、底子薄的炉霍,如何攻坚?

无产业脱不了贫,无产业奔不了康。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愈加在炉霍县干部群众的心里清晰起来。

梳理自家家底,三区一园,成为了炉霍县在开局之年乃至“十三五”时期的发力点:重点打造宜木乡通龙坝子特色种养区,斯木乡吉绒坝子设施农业区,宜木乡虾拉沱坝子(包括通龙坝子)原生态农业观光区,以及斯木乡若海村包初河坝农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园。

该县以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雪域俄色有限公司为支撑,发挥农区大棚蔬菜、俄色茶、黑青稞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大产业规模,力争未来5年建成1000个冬暖式大棚,增大产能;以圣德乳业公司为支撑,大力发展牧区娟珊牛冻精改良,制定炉霍地方乳制品生产标准,建立奶渣“订单”收购办法,重点培育畜牧产品加工销售产业;依托“三区一园”完善先进的物流体系,加速农产品交易,立足甘孜,主供成都、广州等,带动自主“鲜水源”农产品品牌进入高价值竞争、高效率流通的市场化层面。

斯木乡吉绒村成为“三区一园”发展蓝图下,最先“闪亮”起来的村子之一。在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建成了吉绒村绿色蔬菜基地,从201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来,已实现产值70多万元。

“‘三区一园\’战略是我县‘选准一个产业方向、创建一个有效能的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使贫困群众收益的利益链接机制\’三位一体产业发展共识的具体体现。”炉霍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有国家、省上和州上各级党委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自身又找准了契合实际的路子和目标,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炉霍县脱贫攻坚,已然换装了动力更为强劲的“引擎”。这一次出发,将让更多炉霍人脱贫奔康的梦想照进现实,他们的未来,是新生活,是甜如蜜!

何泽晓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侯云春文/图

新闻推荐

“好心态比药还管用”

当康巴高原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鲜水河畔,早耕的村民总是会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行走在山间。每天早上7点过,一名80后藏族女医生都会在母亲的陪同下,赶去3公里以外的卫生院上班。她,就是甘孜州...

炉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炉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