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定向培养为人才匮乏“解渴”
专业课程量身定制,入学就签《就业协议》
□本报记者 江芸涵
还有两年,罗娜就大学毕业了。她的同学,有的已经开始着手谋划未来的就业出路。罗娜却不需为此犯愁——作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订单定向班的学生,早在入学后不久,她就与甘孜州旅游局签订了合同。
5月中旬,甘孜州将发布2015年公开招考聘用专科类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的公告,今年的考试时间仍是6月18日。“五一”假期,罗娜给家里的亲戚打电话,告诉即将参加高考的表妹怎么报名、怎么准备考试。“家里人看到我现在学得不错,工作也定下了,都觉得订单定向培养是条好出路。”
“订单”的缘起
专业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
“一个文物大州,却没有1名科班出身的文物专业技术人员,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全靠聘请外地专家开展。”这是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人事科科长藏格的一块心病。由于文物博物专业属比较冷门而又要求极高的专业,本地高中毕业生无人报考此类专业,而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多年来,州县未能引进或考聘1名文物专业人才。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甘孜州专业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甘孜州基层专业人才缺额达3000多名。州长益西达瓦说,“本地学生考不起,外地人才引不进,引进人才留不住”是根本原因。以2008-2012年为例,全州招录本科以上事业人员1137人,辞职363人,考起但不报到80人,流出州外114人。
但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甘孜州政府下了决心,要啃下人才匮乏这块“硬骨头”。
2013年起,甘孜州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本土紧缺人才计划,连续4年为全州各行业培养1540名各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目前,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有700余名和罗娜一样的订单定向生,所学是甘孜州15个紧缺专业,他们毕业后将回州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益西达瓦说,实施这项战略性“人才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旨在为藏区发展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进得去”?
与院校合作争取支持,用足用好政策
定向培养需要培养学校拿出专门的招生指标,设置适合甘孜实际的专业,高校能否接收是关键。
为此,甘孜州政府先后与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院(校)州合作”平台,确保本土人才“进得去”。西南民大就将政策范围定向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录甘孜州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两年来,该校招收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电气信息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订单定向专业共147名学生,是培养订单定向学生最多的院校。
甘孜州高中教育薄弱,尽管国家给予了特殊照顾政策,但本地学生考上大学的很少。按照国家现行定向招生政策,不能降分录取,且只能定就业方向,不能定生源,要将生源锁定在甘孜州范围内又是一道门槛。
“我们反复研究国家招生政策,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了逐一梳理和研究,把政策用好用足。”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介绍说,一方面充分利用省内高职院校面向藏区试办高中起点“1+2”模式高职教育锁定本州生源,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后,采取单独举办甘孜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招生优势,积极对接相关院校,将部分定向培养专业设置为双语类专业,解决本州学生入学问题。
怎么“留得住”?
投放定向就业岗位,创新人事改革
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坚持“凡进必考”,而且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凭。这意味着,即使培养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如果毕业后不能回州就业,服务家乡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甘孜州采取全州事业单位拿出岗位,州内大型水电企业落实就业岗位等方式,投放定向就业岗位,定向培养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解决“留得住”和“能就业”问题。
现就读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13级会计16班的麦郎,早在入学前,就通过人事前置考试定向到炉霍县朱倭乡政府工作。在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本土紧缺人才计划中,对成人高考本科类、普通高考专科类进行人事前置考试是一大创新。
每年在高考后拿到成绩前,由州人社局及州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人事考试,以人事前置考试成绩排序确定预培养对象。在学生入学前凭其定向培养学校定向培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把学生预录到相应工作岗位,并由县人社局、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培养对象在合格毕业后,由州人社局统一办理聘用审批手续,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针对本科类人才,则实行双向考核聘用。普通高考本科类学生入学后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合格毕业后,由州人社局投放专门岗位对其进行考核聘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我来自农牧民家庭,考大学一直都是梦想,现在通过这个计划,不仅能圆了大学梦,还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提前找到了工作。我喜欢会计专业,愿意回来为家乡的繁荣与发展出一份力量。”麦郎说。
如何“用得上”?
与岗位对接,培养课程量身定做
麦郎的同学降初不吃,3年毕业后将进入康定市新都桥镇政府工作。去年暑假,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降初不吃到新都桥镇政府实习了两个月。“这次实习让我清楚了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这些学生回州后,很多会到乡镇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暑期实习还是在校培养,我们都注重与岗位对接。”财经职院会计二系主任尹东介绍,学校特别针对村集体财务工作内容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操作实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等课程,力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上手快、会运用。
为让这些学生学的知识毕业之后用得上,培养高校与甘孜州政府、各用人单位积极沟通交流,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专门制定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民大为订单定向学生开设《甘孜州地方史》等课程;根据用人单位的建议,开设公文写作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考虑到订单定向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特别是理工科课程,专门聘请经验丰富且同样来自藏区的老师为他们授课。
为更好适应甘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校也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今年,省内9所本专科院校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为甘孜州各行业定向培养21个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同2014年相比,新增加了文物与博物馆学、化学(双语)、广播电视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植物检疫(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9个专业。
炉霍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炉霍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