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甘孜味道 一条走廊两条通道
甘孜州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康巴文化独具特色,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区。“细嚼”7天走乡串户的味道,记者琢磨出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在甘孜两种味道——文化留客、文化致富。
□本报记者 常雄飞 余如波
留住游客 打通走廊文化经济
金秋时节,康定跑马山下,折多河畔,“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文化旅游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冬天这里不能施工,现在得抓紧时间。”该项目投资方、四川钦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薛霆,是个外地人,如今却成了“甘孜通”。
薛霆以前常年在深圳、上海等地工作,如今来到甘孜,正是瞅准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契机。“在甘孜东南西北跑了几十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项目。”按照规划,“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旅游文化产业园是一个“集合体”——文化体验与非遗研究、旅游酒店与购物休闲多种业态叠加。
有文化基因又有产业路径,产业园如今已入选文化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36个重点项目。薛霆说,“我们就是想把一路自驾游一路拍照的游客留下来,深度了解甘孜。”
深度,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打造的一个关键词——不仅让游客看到美丽的风景,更要沉浸下来感受甘孜的文化与历史。
在德格印经院,一块一块年龄超过300年的经版记录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今年,当地已启动经版复刻计划,用纯手工的方式将国宝级的古董经版重新雕刻,原版则作为文物保存下来。文化传承,成为创新发展的“灵感”。以德格印经院为中心,德格将康巴文化、藏医文化、格萨尔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体验式文化产业园区,让行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游客又多了一处驻足地。
留住游客也让当地百姓嗅觉灵敏起来:开张14年的“甲居三姐妹”客栈,如今也盘算着借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好口岸扩张生意——建连锁客栈。一座全新藏式民居客栈,正在村里拔地而起,将于明年3月开门迎客。老板娘桂花心里清楚:“产业走廊项目多能让更多游客住下来,我们这些小客栈自然能沾上光。”
留住技艺 打通村民文化生意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不仅是甘孜留下游客的又一条通道,也是乡亲们发展致富的一条通道。
还没走进白玉县河坡乡根秋丹贞家,已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从事藏族手工技艺,从以前的兵器到现在的装饰品等,都是我们纯手工制造出来的。”根秋丹贞是“白玉河坡藏族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全国跑订单,如今已接到了2016年,价值100多万元。
河坡民族手工艺主要集中于河坡、热加两乡和赠科乡部分村,不少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基地效应。以河坡乡为例,566户家庭从事手工艺生产和加工的就有324户,年销售总值达800余万元。“我已经开设了培训班,学员不仅有河坡本地百姓,还有外来的村民。”根秋丹贞说,他盼望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赶紧兴旺起来,“这样就不用全国推广找订单了,我们的手工艺品或许可以成为走廊上的旅游纪念品,不愁买主”。
同样在教徒弟的炉霍县唐卡协会会长杨宏告诉记者:前几年炉霍县的唐卡人才流失严重,依托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炉霍规划了唐卡文化产业园区,今年就有不少唐卡艺术家“回家”。杨宏记挂的,还有产业园区“后效应”——带动唐卡原料、唐卡装裱、唐卡学校等多种业态,更多的乡亲能回家就业。
炉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炉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