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康甘孜醉万家

甘孜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紧接第一版)不但没有过上好日子,还欠了3万元的外债。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得卓嘎喘不过气来。

今年3月,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湾地沟村成立了藏香鸡养殖合作社。听说入股有分红,还能补贴3000元股本,卓嘎拿出2000元在合作社入了股。只跟牛羊打交道连鸡圈都没有见过的卓嘎将信将疑,养殖藏香鸡真能还清她的欠款吗?“第一书记到处奔波,在成都找了一家红标鸡养殖企业,没有技术,企业提供鸡苗和成品饲料;没有销路,企业以保底价回购。”卓嘎说,我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准备考公务员,她鼓励我在家养殖藏香鸡,主动帮我修建鸡舍,养50只藏香鸡,每只按照150元计算,就有7500元的收入,等有了养殖经验,再扩大规模,我哪里也不用去,收入就会大大增加,不仅可以还清外债,还可以修建新的住房。

如今,湾地沟村已经通了水泥路,明年养鸡场能够出栏2万只藏香鸡。

发展没有风险的产业,湾地沟村村民一脸幸福。

在脱贫攻坚战中,甘孜州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牧民群众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信心更足了,底气更足了。

今年年初,虾扎镇自筹资金成立腾吉畜牧专业合作社,牧民自愿入股,以贫困户为主。合作社开办的腾吉超市,采取半公益化的经营模式,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可先拿生活必备品,后付钱。

“以前都是靠政策、等帮扶,有了滕吉超市后,在超市里买东西可以用签字代替付款,等在合作社上班挣了钱再还给超市,现在工作的劲头特别大。”合作社村民扎西说,生活有了着落,致富的干劲就更大了。

同在一个县的色须镇牧民泽让多登比扎西发展得快,已成了当地的脱贫“明星”。

过去,泽让多登和家人常年在青海和石渠间迁徙,虫草季节回石渠挖虫草,挣点钱又回青海,靠天吃饭、土里淘金的日子并不容易。

转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泽仁多登听说,石渠县要成立合作社,牧民可通过牲畜、草场或技术入股。在青海练就一身种菜本领的泽仁多登带着种得一手好牧草的弟弟,靠技术入股达龙合作社。

找到了技术能手,县里又组织了专家团队,携手援藏省市,一起教牧民种草、翻地、改良土壤、搭建大棚、育种育苗,硬是让草木不生的荒滩“长”出了大棚。

2015年,泽仁多登比往年多挣2万多元,弟弟也挣了5万元,比以前全家挖虫草还多挣2万元。

沾到喜气的贫困户不止泽仁多登。据石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尼美根绒介绍,达龙合作社2015年实现经营收入18.57万元,户均收入10319元。其中,红旗一村牧民组成的种草、灭鼠等十四个小组,创收95.39万元,户均收入7511元。

理塘发展“牦牛银行”——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合作社助力牧民增收致富。

不久前,理塘县藏坝乡的村民降央曲批用1头牦牛加入藏青扎喇合作社,因身强体壮,他和另外5户贫困户得到“照顾”,签订了3年的放牧合同,现在,他每年可领到4万元工资。

村民土登说:“我们这里草坝大,草长得好,喂出来的牦牛绿色无污染,每家投3000元买一头牛放到合作社,就像存到银行一样稳赚不赔,年底还可以从出栏的牛和奶产品的销售上得到分红。”

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区,是甘孜州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是全州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因为与农业相比,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弱;与农民相比,牧民增收渠道更单一;与农区相比,牧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更大。

如今,种养合作社让甘孜州的石渠、理塘、色达等高寒牧区县展现出喜人的变化,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每一个牧民致富奔康的激情。

全力以赴 不胜不休

康定市依托旅游开发,打好“旅游扶持”拳。引进木雅泽朵旅游公司,投资1.8亿元,在俄达门巴贫困村打造木雅圣地景区。公司每年投入40万元为村民购买保险,年底村集体保底分红85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6100余元,实现稳定就业38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6万元,从而把牧区变景区,把牧民变股民,把资源变资产。 培育龙头企业,打好“产业扶持”拳。培育涉农龙头企业1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9个,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9万亩,培育种粮大户114户,预计实现产值2.3亿元。建设规模养殖基地40个,家庭农牧场9个,预计实现收入2.09亿元。加大惠民投入,打好“政策扶持”拳。建移民集中安置点9个,产业安置3700余人,年均稳定收入8000元以上。投入200万元用于返乡创业人员贷款,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多渠道增收。今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11074元,脱贫户人均收入可达3100元以上。“只有综合施策,自加压力,才能实现今年12个村1983人的脱贫目标”。康定市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康定市倍感压力,梳理问题,层层加压,确保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甘孜州深化就业扶贫援助。组织开展藏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百日攻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岗位信息4078个,实现2035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整合村级活动经费、部门资金、就业专项资金等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者8812人,兑现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2124.46万元。采取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注重培养劳动者实际动手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目前,组织各类培训821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8%,落实培训补贴541.08万元。积极组建劳务开发组织,已建立劳务派遣公司9个,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2个,组建务工团队6个,实现贫困劳动者转移就业7676人。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截至目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8万元,帮助162名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60人,兑现创业补贴72.8万元。

“实现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中共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反复强调,“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作为藏区工作‘三件大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集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智,打好扶贫攻坚和***这场硬仗。要切实搞好贫困村***规划,制定贫困户精准帮扶措施,一步一步落实,一年一个变化,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确保按要求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要把造血式扶贫作为***和脱贫奔康的主路径,确保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扶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重外力帮扶,更要重内力激发。要从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准脱贫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州委副书记、州长益西达瓦一语中的。

根据州情,甘孜州出台了5个专项扶贫计划,确定了脱贫攻坚“1564”战略思路和“358”示范工程,确立3个示范县、50个示范村、800户示范户,分别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方面示范带动。

据介绍,3个示范县分别为泸定县、乡城县、甘孜县,50个示范村和800户示范户则分布在全州18个县(市)。其中,3个示范县将通过高寒牧区解困、生态绿色扶贫、金融资本互动、定点单位帮扶、基层力量参与五大行动和产业示范工程、创业明星工程、外出务工工程、希望助学工程、天使阳光工程、关爱温暖工程等六项工程,依托人才、机构、资金、技能保障四重保障,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在产业培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引领带动,先行先试,改变以往“撒胡椒面”方式,集中优势力量和有效资源,瞄准脱贫对象发力扶持,实现精准脱贫。

在今年281个拟退出贫困村中优选50个村作为示范,先行先试,对退出的贫困村,在攻坚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在50个示范村中择优选择800户贫困户作为示范贫困户,示范户以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按2010年2300元不变价计算)、有安全住房、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据了解,全州“358”示范工程10月要完成实施,11月底前完成检查验收。

所有的扶贫攻坚计划,突出的是一个主题,那就是“造血式”扶贫。造血的主要路径就是产业扶贫。依托丰富的旅游、农牧、水电、矿产、文化等优势资源,甘孜州大力实施了旅游产业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产业安置扶贫、农牧产业扶贫等多领域产业扶贫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脱贫攻坚战中,甘孜州着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年内力争投入扶贫、两资、以工代赈资金8.2亿元,确保完成34375人的减贫任务。在新村扶贫方面,今年要启动实施43个整村推进工程、12个藏区连片开发项目、10个民族新村,完成2014年度21个彝家新寨项目和18个浙川扶贫协作新村。在产业扶贫方面,今年要紧紧围绕乡村旅游,重点培育“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农牧业产业,力争启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个,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在基础扶贫方面,今年要启动实施两资“四小”工程60个、以工代赈千桥工程38座,完成溜索改桥项目23座。同时,今年还要继续着力缓解农牧区群众“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灌溉难、用电难”等“五难”问题。在能力扶贫方面,今年要完成劳务培训2960人,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250人、农牧区增收创业带头人1000人、库区移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10人;完成库区移民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5600人,继续实施浙川东西扶贫协作人才培训300人次,对1万名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同时,力争甘孜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纳入国家专项计划。在生态扶贫方面,今年将对甘孜州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地区的1822户建卡对象,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和提升搬迁户的生存、生活环境。

在11月7日召开的全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州委要求全州上下务必按照省上“唯此为大、念兹在兹、全力以赴、不胜不休”的工作要求,切实增强拖不得、等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盯紧工作目标,落实岗位责任、建立“周报月会”制,做到每周听汇报、每周发点球,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到村、户,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和村“1低6有”、户“1超5有”的要求,抓好“六有”数据平台建设运行,确保扶贫政策措施与扶贫对象始终精准对接;要扎实抓好住房建设,严格落实住房标准,分类推进易地搬迁工程,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抓好产业和就业验收,坚持“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查、经得起算”标准,确保贫困群众户户有新产业、能就地就近就业;要加快村“三室一园”标准化建设,推动医疗、教育等软件硬件全面达标升级,着力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因贫辍学等问题;要利用好村级活动室,抓好农民夜校建设,充分发挥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技专家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帮助他们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合作社领头 泸定樱桃红一路

本报讯(毕代花记者陈建兵)“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樱桃,少则十几株,多则几十、上百株,每亩收入在1万—2万元,去年我们家樱桃收入就1万多元。”3月23日,站在地里忙春耕的泸定县杵坭乡村民蒋全林老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小康甘孜醉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