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笔疾书“脱贫答卷” ——甘孜州上下同心聚力扶贫攻坚 (下)

甘孜日报 2016-08-24 00:00 大字

发展观光农业让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成为一道美丽风景。本报资料库图片

■ 本报记者 田杰 周华 陈杨 马建华

帮扶兴产业

激发致富的新能量

“***记心上,政治责任肩上扛;增收减贫是核心,产业增效切莫忘。”在丹巴县中路乡俄满村 “第一书记”蒲吉星的驻村笔记上,笔者看到了这首“扶贫诗”。

“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曾经是扶贫中的“恶性循环”。甘孜在思考,如何走出脱贫返贫这个“怪圈”?那就是有产业脱贫生底气——摸穷底,集中先啃“硬骨头”;挖“穷根”,创出脱贫新模式;兴产业,激发致富新能量。

在色达县旭日乡江达村中药材实验基地,“第一书记”刘成章正指导着贫困村民管理铁皮石斛。这个由绵阳农商行帮扶建成的试验基地投资25万、占地10亩,种植了铁皮石斛、秦艽、羌活、大黄等二十多种药材,基地将对比种植结果挑选适合高原生长、市场经济效益好的药材“择优”在全乡甚至全县推广种植。刘成章告诉记者,在推广中药材种植中,将做好与市场的“对接”,确保这个产业能持久发展,确保群众种植能增收致富。

走进泸定县杵坭乡松林坪村,看到田间头的蔬菜长势喜人,丰收的喜悦让这里的村民笑逐颜开。“我们村的蔬菜还未上市,很多菜商已经和我们联系好了,今年赚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村民德吉对“行情”十分看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泸定县确定了“优农强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魔芋1.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农产品品牌。

看真贫、扶真贫是情怀,兴产业、真扶贫是能力。在“***”中,甘孜州响亮地提出——“输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通过发展致富产业,增加‘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钱袋子\’鼓胀,全力助民增收,实现真正脱贫。

干群齐发力

吹响整体脱贫冲锋号

今年2月28日,在甘孜州2016年脱贫攻坚大会上,18个县(市)就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签订责任书。这是一种仪式,彰显出坚决拔掉穷根、建设富裕甘孜的意志和决心;这是一个标志,吹响了责任帮扶、限期摘帽,力争到2020年全州整体脱贫的冲锋号。

誓师动员,凝心聚力;勇士壮行,势在必胜!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工作之于甘孜州,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玩不起,需用“精”字搞实施,更要以“严”字来管理。通过对42个乡(镇)51个村的暗访督查却发现基层扶贫“软肋”,州委书记刘成鸣怒批“分管领导一问三不知,建卡贫困户对***政策一无所知;帮扶只送高压锅,对贫困户帮扶仍停留在‘柴米油盐\’; 基层不敢管,‘第一书记\’走读不走心;‘抓阄\’确定贫困户,让富人戴帽,穷人落榜”四大怪象,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明责不够以及验责不严、问责不力等问题,着力解决攻坚“劲头不足”、奔康“办法不多”以及“工作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就算”等问题,果断“挥泪斩马谡”。通过如此一“逼”,“逼”出实干、“逼”出担当,“逼”出甘孜州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严实作风、干事激情和务实作为,让各级干部真正做到“承责于民、闻责起舞”。

脱贫奔康的攻坚大幕在雷鸣战鼓与冲天号角之中拉开,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确定,攻坚的节奏骤然加速。

在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第一书记”陈银军正在走村串户,忙碌不停。“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建成,可喂养200头猪,还得忙大蒜种植的事,2020年要脱贫奔小康,时间紧迫啊!”

着急的不只陈银军,全州1360名“第一书记”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按照“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到2020年,全州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闯)10月17日,在州体育中心游泳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红色横幅旁,裁判员一声令下,甘孜州“体彩杯”康定地区游泳比赛就此拉开序幕。数名游泳爱好者瞬间

甘孜州举办“体彩杯”游泳比赛本报讯(记者唐闯)10月17日,在州体育中心游泳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红色横幅旁,裁判员一声令下,甘孜州“体彩杯”康定地区游泳比赛就此拉开序幕。数名游泳爱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