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幸福美丽乡村 不遗忘一个角落
大山深处的彝家新寨。﹙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张立峰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对新村聚居点和旧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
7月底至8月中旬,两场旅游盛会分别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举行。如今,藏区新居和彝家新寨建设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藏区新居融多产居好景好奔“钱”程
8月9日至11日,第九届康巴艺术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泸定县得妥乡南头村是藏区新居建设的缩影。记者发现,南头村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旧村落到新型社区的美丽蝶变。这里粉墙黛瓦的新居依山而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山野间成片的佛手柑生机盎然。
近年来,甘孜州坚持把“藏区新居”工程作为“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核心工作和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在“藏区新居”建设中打造现代业态、现代形态和现代环境统一的新型社区和聚居区。
南头村村民李元华的家布置得很时尚,“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过去,李元华家的房子低矮狭小、阴暗潮湿。每逢雨季,房屋就会漏雨,被褥经常被雨水淋湿。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后,南头村村民从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
在建设“藏区新居”过程中,甘孜州注重规划先行、多产融合,形成了“在城乡接合部打造新型社区、在高寒边远山区打造聚居点、在中心乡镇打造中心村或新农村综合体”的藏区新居建设规划方案。
甘孜州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甘孜州的新村建设现在如火如荼。在得荣县,曲雅贡乡因都坝移民新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村民斯郎降措说:“以前住的村子海拔高、缺水,粮食收成不好。前年搬迁到因都坝后,我利用自家的空房开了茶楼,收入稳定,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因都坝移民新村建设中,构建起现代化的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也得到完善。目前已有285户农牧民搬迁到因都坝,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
2013年8月28日,得荣县瓦卡镇发生5.1级地震,许多群众的房屋遭受重创。而今,瓦卡镇新村安置点已全部建成,35户白色藏式二层小楼依次排开,家家户户门前院后栽种着花草果树。61岁的降巴洛珠高兴地说,“家里正准备开办家庭旅馆。江对岸的奔子栏镇一到夏季便有很多骑行游客借宿,我们镇上景色也好,通过藏区新居建设,发展旅游业大有前途。”
彝家新寨美如画
旅游业兴彝家乐
7月底举办的2016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凉山彝族自治州嘉宾如云、游客纷至沓来,一个个彝家新寨成为游人争相留影的选择。7月28日,记者在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发现,这里的道路好了、房子好了、环境好了、村民们生活习惯更好了。沙合莫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大小凉山从实施“三房”改造到彝家新寨工程,带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村民吉木此合的家,水泥院坝有几棵果树,苹果和李子长势正好,正屋里铺着光亮的白色地板。“以前我们的房子,进屋就是稀泥。”吉木此合说,到上个世纪末,凉山州彝区贫困群众大部分还居住不避风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简称“三房”)。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动大小凉山扶贫攻坚,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吉木此合的木板房“变身”成为窗明几净的漂亮新居,院落里的泥巴路也变成了水泥路。“现在,雨鞋都不晓得甩哪去了哦。”吉木此合说。
凉山州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坚持政策向彝家新寨倾斜,资金向彝家新寨集中,项目向彝家新寨整合。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建成新村新寨2498个,175万农村群众住进新居。
西昌市安哈镇的彝家新寨建设,则充分挖掘和展示了彝族特色文化。镇党委书记李学军说,长板桥村依托邛海-螺髻山风景区和安哈彝家风情的品牌基础,将螺髻山的山水美景及田园风光融入新村建设。
大小凉山彝区彝族风情浓郁,建设一个新寨催生出一个个旅游彝寨。在“三房”改造的同时,沙合莫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不少游客入村游玩。于是,村干部米色子达率先在村子里办起了彝家乐。他说,“彝家乐的菜有坨坨肉、坨坨鸡、酸菜汤等,主打就是原生态。”
记者了解到,凉山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推进乡村旅游富民,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彝家乐、藏家乐等乡村旅游品牌。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杨琦闫新宇文/图7月,记者走进甘孜藏区,感受到这里正在悄然发生巨变——6月30日,甘孜最后4.58万户无电人口提前告别无电时代;德格县马尼干戈镇民族团结新村贫困户根秋吓从住了两代人...
泸定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泸定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