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脚沾满泥土的芬芳 ——记全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徐星

甘孜日报 2016-07-12 23:54 大字

徐星走访村民。

■州委组织部 本报记者 袁飞 文/图

端午节临近,泸定县田坝乡磨河村“第一书记”徐星还不能回家和女儿团聚,他要等到村里的两户人回家,因为还有两天乡上办理医保就到截止日期了,只要知道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以了帮助他们办理了。新修成的村两委大院里,徐星一边打扫卫生,一边想办法联系那两户人家。

一条水泥路 磨破两片嘴

“能把公路的问题给我们解决了不?解决不了,你还叫什么‘第一书记\’,驻什么村啊?”2015年6月,刚担任“第一书记”不久的徐星经过逐户走访时发现,磨河村是离泸定县新城最近的村,但仍然没有通公路,村里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群众怨声载道:“这么好的西红柿拉到县城就全部抖烂了,根本卖不出去。” 夏天泥、冬天灰,没路的日子也让村民姚从刚深受其害,从2013年起,他利用闲置的土地种上了清脆李,果子产量不好,销路也不好,只能摘下来喂猪。

面对村民们的埋怨,徐星没有敷衍塞责,他与乡上沟通后,于去年8月,一条规划长度为4公里的水泥路项目正式落地。

然而,就在水泥路开工前,部分村民因为土地征占涉及到自家利益,产生了抵触情绪。潘庆会家的土地被占用了不少,他找到徐星问:“本来土地就少,占了以后你让我们一家人吃什么?”村民杨化银家的猪圈也要拆1米多宽,他死活不肯让步,甚至派家人直接坐在路上阻挠施工。

为了说服个别群众服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徐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利用村民们“白天务工,晚上在家”的生活方式,挨家挨户夜访,每晚都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跑了35个晚上,磨破了嘴皮,村民们终于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自愿让出自家土地,水泥路开工建设。

去年12月,一条平坦、整洁、宽敞的水泥路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成为磨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通村公路通往的,不只是群众的家,更是群村159户群众的心。”姚从贵说。

真本事换得百事通

到村里工作不久,徐星还发现了更为严重的两个问题是村两委主干长期不和,一幢楼里,支委开会在楼上,村委开会在楼下,互不交际来往,群众办事找不到村组干部。找准症结的徐星一连召开了一周的两委联席会,迫使两委干部坐进一屋,伏在同案研究工作,扭转了以往需要把两委主干请到镇上才能安排工作的局面。

徐星还把目光转到了党员组织性差,长期不参加会议的问题上。磨河村有15名党员,长期以来,召开党员会时参会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他的提议下,磨河村开展了党员 “鉴别定位,帮扶教育”活动,对不称职党员,支部班子成员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现在,村里的党员,需要开会议事时,除了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的党员外,其余党员都能按时参会,因事因病不能参会的党员也能按规定请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徐星还牵头制定了《会议制度》、《两委干部值班制度》、《外出请假制度》和《重大事项议事制度》等,使各种活动用制度来规范。

“终于有个宽敞的地方,供村民们齐聚一堂了!”今年初,村民冯继友家的三栋小楼落成并装修完毕,为庆贺乔迁之喜,他特地利用刚刚建成的村委会院子请客。针对村级活动阵地闲置,没有规范的办公场所、没有群众娱乐活动中心,徐星与村两委一起制定了村阵地规范化建设方案,利用村级运维资金、村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经费对活动室重新装修,购置了桌子、板凳、档案柜,规范了办公场所,对村级活动室球场进行了地面硬化和围墙建设,活动阵地改头换面,成为功能健全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全民健身娱乐中心。

曾经让村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在徐星的带领下,都一一实现了。“我们的书记还真有本事!”不少村民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徐星。

三份亏欠情 幸福全村人

在徐星的办公桌上,端正地放着“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中确定为后进党组织”的牌匾,他说,要让这张牌匾永远警示自己的工作。

然而,就在他任职 “第一书记”的半年来,有三件让他内疚的事深深萦绕在他心头。

到村第一周,父亲被查出晚期肝癌,面对这个晴天霹雳,徐星还是调整好心态,依然背上行囊,准时到村里赴任,他记住的是父亲的那句话——“不要影响了工作。”来村里半年,他只请过一次假,那就是送父亲最后一程。

徐星的爱人,在30公里以外的泸定县兴隆镇上班,徐星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学会了自己开摩托车,利用周末探望孕期中的爱人。有一次下雨的路上,他搭载着爱人从县城到村上去,因为驾驶技术不好,还把爱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好在还好没影响到腹中的孩子。从那以后,他爱人再也不坐他的摩托车了。面对妻子的抱怨,徐星却说:“经过磨练的爱情,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女儿出生当天,徐星正在村里协调土地征用问题,爱人又面临高血压生产,徐星心急如焚,好在协调当天有所突破,看着女儿降临人世,算是女儿送给自己最珍贵礼物吧,他自己安慰到。

如今,徐星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村民们都会笑脸相迎,有的还会拉他到家里坐坐,倒一杯热茶表达感激之情。徐星感慨:“这足以弥补我的亏欠之情了。”

对于村里的31户97名贫困群众,徐星有长远的打算。他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过完春节就到县里找有关部门协调,根据群众意愿,为他们开展技能培训;请县里的农技专家到村里指导群众对山坡上的土地进行改良,发展特色种植业,提高清脆李、板栗、核桃的产量和效益;更大商机的无疑是当地一所大学即将搬迁到磨河村附近,这将极大地促进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徐星还在日记的扉页上写着:“要真正完成从过路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换,只有把自己当成村民,走进他们家中,挽起裤管、俯下身子、下到田间,裤脚上的泥巴多了,才能与群众感情更深。”

新闻推荐

双拥花开别样红 ——甘孜州全力推进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张嗥长期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及时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州双拥领导工作小...

泸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定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