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她 愿做高原的格桑花

成都日报 2015-09-28 23:05 大字

开栏语

川西藏区的高原上,有这样一位老师,她舍弃了繁华都市的舒适生活,硬是把家从成都27层的电梯公寓搬到了甘孜丹巴县7层高的援藏队员宿舍。她为藏区学校带去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方式上的改变,更用心影响着藏区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藏区一年多的生活将她打磨成一朵倔强的高原之花,灿烂,艳丽,越是环境恶劣,越能活得精彩。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 助推省内藏区发展新跨越”专栏,连续三天推出援藏教师系列报道——裴丽娟的故事。用她的正能量,影响更多人来关注对口援藏工作,搭建通往高原的爱心之桥,共同支持藏区建设。

说起丹巴,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座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河谷地带。可若提起大渡河畔的美人谷,它的名气则要响亮得多。丹巴县地势西高东低,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拔从1700米到5521米,山脉陡峭,地势险峻。

不到7万人口,散布在大山峡谷之间,仅仅依靠时断时续的通信网络和时有时无的坑洼道路,正常沟通常常无法保证。可正是这样称得上恶劣的环境,却让一位来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知名小学的副校长舍弃一切,拖家带口在此安家,自愿成为一朵盛开在高原的格桑花。

筑梦

“我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也许,这辈子就只能体验这么一次前往藏区支教的机会。”去年7月,当一纸文件递到裴丽娟手中时,她埋藏了多年的心愿“扑腾”一下跳了出来——到甘孜州支教。裴丽娟一直有一个梦,她想到藏区支教,把多年所学都倾吐给因教育资源匮乏而渴望得到更多更好教育的藏区孩子们。

溯源——丈夫的送教经历

裴丽娟天生对讲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中学时,裴丽娟本来考上了幼师,但她当时为了一个大学梦,放弃了上幼师的机会。正当特别崇敬教师行业的父亲为她感到可惜时,裴丽娟却阴差阳错地考上了自贡师专的音乐教育专业,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路。

身为音乐专业教师,裴丽娟却有点“不安分”,偷偷自学语文教学,到处找机会“转科”。“我有时候都觉得自己‘脑壳乔\’的。”虽然裴丽娟对自己的行为常常自嘲,但依然没停下自学语文的脚步。终于,在她后来的府青小学(现并入电子科大附小)任教生涯中,“逮”到了正式教语文科目的机会,更让她兴奋的是,她也带出了她教学生涯中第一届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届完整的毕业班级。

八年前,和裴丽娟同为教师的爱人刘云洲到泸定县送教,回到成都后,刘云洲跟她讲起了藏区的蓝天白云,独特的人文景观,乡亲们对外界好奇的心情。而刘云洲着重描述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眼神,以及匮乏的教育资源,从此也成为裴丽娟心里放不下的一块疙瘩。

决定——表弟的器官捐赠

裴丽娟有一个表弟,从小在她家一起生活,她也待其如同亲生弟弟般疼爱。然而,不幸的命运总是降临得那么突然。2011年,裴丽娟的表弟被查出患上脑瘤,仅仅一年时间,这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就被病魔夺走生命。而在临走前,一直都乐于助人的表弟决定将他的器官捐赠给红十字会,用来帮助更多的人延续生命。

“弟弟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伟大!我想,我也可以做很多事情。”表弟的去世和捐献器官的决定让裴丽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她决定要在自己有生之年跳出自己的小生活,为社会做点什么。“你能帮助别人时,千万不要计较。也许,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就会帮到别人很多。”在表弟的葬礼上,大姐的一番感慨,让裴丽娟泪流满面,表弟慷慨捐赠的器官,令好几个人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有了亲人奉献的榜样,裴丽娟也更加坚定自己要实现自己发光发热的梦想。于是,这个善良而倔强的女人开始酝酿自己的支教圆梦计划,并将它正式提上了日程表。

圆梦

携手丈夫女儿扎根藏区

去年8月,裴丽娟和丈夫带着10岁的女儿,一家三口作为新一批援藏工作队员,来到了距成都368公里的丹巴县。裴丽娟挂任丹巴县城区小学的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和“网管中心”工作,并为成华区(青白江区)援藏工作队协助做援藏教师队伍的联络工作;丈夫刘云洲挂任丹巴县组织部副部长,并协助管理援藏工作队的各项大小事务;女儿刘馨雨则成为丹巴县城区小学的一名学生。

父女同行

把“家”搬进藏区高原

和丈夫女儿一起援藏,是裴丽娟之前的圆梦计划中没有预料到的。当正式的援藏文件下达到手中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和丈夫女儿分离。为了支持妻子的援藏计划,早已调往街道办工作的丈夫刘云洲向组织主动申请,终于成为援藏工作队的一分子。而夫妇俩将10岁的女儿带到丹巴一起生活的结果,却是在裴丽娟父母和姐姐们那儿费尽了好一番唇舌才换来的“胜利”。

裴丽娟在成都的家位于27楼,是电梯公寓。每天开车回家,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很快到达家门口。回家对她而言,是一种轻松。然而,到了藏区高原,回家,却成了裴丽娟一家人颇为“痛苦”的“体力活”。

援藏工作队分派给裴丽娟一家的宿舍在县城步行街尽头小区的7楼。楼道狭窄,一层楼有十几梯台阶。刚到丹巴的第一天,一家人望着一大堆大包小包的家什物件发愁,空手走上7楼都累得直喘,更别提搬行李了!最后,还是刘云洲单位的藏族小伙子们前来帮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现在裴丽娟已经由当初回家时要在爬楼途中休息好几次,变为一鼓作气爬上7楼顶。女儿的身体也越来越结实,爬楼爬得比她还快。

苦中作乐

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

尽管丹巴县城海拔只有1800米,但和湿润的成都平原相比,气候环境显然恶劣许多。而这,也成了裴丽娟一家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

刚到丹巴的时候,裴丽娟一家子都不太适应。这里不仅空气干燥,风尘很大,早晚还有巨大的温差,一天下来,每个人的鼻腔里总是积血。不仅如此,这个处于大山深处的小县城还缺水、缺电。刚到援藏队时,每个队员都领到了一件“生活必备品”——塑料大桶,这是用来盛水的。洗澡,这种“奢侈”的活动只能一周一次,因为没准洗着洗着就会停水停电。生活的不适应,加上远离亲人和朋友的失落感,就算天天面对蓝天白云和灿烂的阳光,一家三口的新鲜感也很快被磨没了。

身担母亲、妻子和老师三个角色,裴丽娟觉得自己首先应该调整心态,得找到一种在高原“苦中作乐”的方法。于是,周末来临,裴丽娟和热爱大自然的丈夫一道,利用下乡送教的机会,带着女儿前往宿舍旁的后山、中路乡、聂呷乡等地方扛土。塑料袋、编织袋、双肩背包,一切能利用的东西都被他们用来装泥巴。来回折腾了四五回,裴丽娟家门口阳台上,几个用矿泉水塑料瓶自制的花盆终于被填满了——辣椒、格桑花、小葱、蔷薇、向日葵……随着他们的精心呵护,一棵棵小苗越长越高,越长越壮,最终开出灿烂的花,结出累累的果。小小的阳台俨然成为裴丽娟一家的“秘密花园”,一家人常常在一天的学习工作结束后,回到这个温馨的小天地里,聊天赏花看星星,看似枯燥的援藏生活也渐渐变得生机勃勃。

造梦

为藏区孩子铺设全新人生

到藏区支教圆了裴丽娟的梦,而裴丽娟也倾尽毕生所学,动用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关系,改变了部分藏区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观念,为不少藏区孩子创造了全新的逐梦人生。今年,裴丽娟曾完整带过的那一届班级的孩子们参加高考,成绩相当不错,大家奔向了全国各地的大学。而最令她欣慰的是,有位学生还利用暑假时段,来到了她所在的丹巴县,到条件艰苦的丹东小学体验了一周的支教生活。在裴丽娟看来,支教行动所要起到的最终作用,就是要提升当地落后的观念,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学校里的饮水机

纠正孩子们的卫生习惯

裴丽娟现在所任职的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和工作过一年的城区小学里,都有一台直饮水机。这些直饮水机并不是学校建校时的“标配”,而是裴丽娟来到丹巴后,为学校呼吁争取得来的。

刚到丹巴时,裴丽娟在一次偶然的村小走访中,看到杨柳坪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拿着盛午饭的餐盘跑到自来水龙头下接生水喝。裴丽娟深知,条件简陋的丹巴县并没有像大城市般严苛的自来水处理系统,学生们长期喝生水很容易生病。“学校怎么没有安全的供水设施呢?”带着疑问,裴丽娟开始了课题调研。

最终,裴丽娟根据丹巴县学校学生饮水习惯的现状,设计出一套健康课程《正确健康的饮水习惯》。与此同时,她也不断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去年9月底,裴丽娟得到了一个解难题的机会:她利用自己刚评上的成都市“师德楷模”称号,向赞助商国美电器申请了一台纯净直饮水机,捐赠给丹巴县城区小学。而在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几位爱心企业家也向杨柳坪全寄宿制学校和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各捐赠了一台直饮水机。丹巴县最大的几所小学的学生饮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喝生水的习惯渐渐被纠正过来。

格桑花合唱团

让素质教育在高原绽放

到丹巴支教一段时间后,裴丽娟发现了校园里的“奇怪现象”。在她的印象中,藏族孩子们都是能歌善舞的,可学校里怎么很难见到大家开展歌舞活动呢?原来,藏区学校的师资缺乏,最大缺口就在艺术课程老师的配置上。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艺术教师,就算有艺术教师的学校,也因为人手奇缺,而完全没法应付全校若干个班级的音乐、美术课程规定授课课时。于是,裴丽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兼差当起了学校里的音乐老师。

城区小学作为丹巴县最好的小学,背负着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学生们课业负担也非常重。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裴丽娟组建了一支格桑花合唱团,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展训练。刚开始,有些班主任老师并不乐意自己班上的孩子加入合唱团,认为唱歌是不务正业,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们都应该主攻学校真正接受考核的科目——语文、数学。成都的小学里特别热衷的素质教育活动,在这里却不太受欢迎。这时,裴丽娟坚持了她的育人路径:人才应该多元化培养,因材施教。“对于有唱歌跳舞特长的学生,我们不该埋没他们的天赋,并不见得每位学生都要拼文化成绩考常规重点大学,艺术类院校一样能实现孩子们的大学梦。”

在她的带领下,格桑花合唱团演了一场又一场,甚至还参加了丹巴县“七一”建党节庆祝活动的演出。学生们在音乐中收获了快乐,锻炼了能力,裴丽娟也在实践中转变了不少老师的教育理念。

裴丽娟的自白:

我把自私都留给了家人

当周围人都在赞美我援藏工作的伟大时,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不好受的。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在姐姐们的照顾和庇护下,追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世界。援藏工作是我的一个梦,却是对家庭的一个打击。是我对家人的自私,才成全了我到藏区工作的梦想。

大姐和姐夫,是对我这一家子最为呵护的。从我买房、结婚到生小孩,凡事都是姐姐和姐夫在操心,就连我的女儿,也都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一直带在身边,就为了让我能全身心扑在学校教学工作上。可突然有一天,姐夫因病去世,我感到我们家的天,塌了。大姐顶住巨大的压力没有再成家,原因我知道,她是觉得没有谁能心甘情愿地背负起我们家身患重病的父母养老包袱,还要把侄女当成亲生女儿来对待。可我,却突然给这个已经脆弱不已的家再来一击——和丈夫女儿举家搬进藏区生活,把孱弱多病的爸妈留给姐姐们照顾,这让我至今都有巨大的愧疚感。

但是我知道,我的家人最终是理解我的。每一次,他们对我的工作都会报以无条件的支持。把那句在我心底呐喊了无数次的“谢谢”,献给大姐、二姐,献给我的爸爸妈妈。

藏区孩子们眼中的援藏工作

关于红校服——成华区向丹巴的藏区学校捐献过一批校服,粉红色的套装很招女生们喜欢。

李友林:我记得那套红校服,是我最喜欢的一套衣服,穿了好几年。

袁云鹏:成都的叔叔阿姨送给我们的校服好漂亮,质量也好,我很喜欢!

关于裴丽娟——幽默、随和、善良、亲切、智慧……这些都是孩子们对裴丽娟的印象。

多吉邓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老师,她竟然还会在课堂上送礼物给我们!

邱燕:裴老师还没有教过我,但我非常期待上裴老师的课。

格绒初:我喜欢美术,成都来的刘老师教会了我好多画画的知识。现在裴老师来了,我想她肯定也会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知识。

塔日贡干确初:我好喜欢裴老师的音乐课,从来没上过这样有趣的课!

白初:好遗憾没有上成裴老师的课,她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来学校?我想上她的课!

泽仁志玛:裴老师对我就好像对另一个女儿,不仅教我知识,还要关心我的生活。我喜欢她!

斑玛拉姆:裴老师的语文课特别生动,不仅有趣,而且很容易就听懂了!

【采访日记】

2015年9月21日星期一天气:阴转晴

今天出发去藏区。尽管从来没去过丹巴,但在我的想象中,那里就是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9点过,一行人收拾停当从成华区政府出发。汽车在都汶高速上飞驰,从广阔的平原渐渐驶进连绵的大山。我一路上都很兴奋,瞪大眼睛看着两旁的自然景观不断变幻。

初秋正当雨季,卧龙一线路不好走,我们选择从马尔康绕行。随着行程的深入,身边的景色开始变得不一样。刚过汶川,成都平原的阴雨天气便一扫而空,换上了高原特有的舒爽蓝天。灿烂的阳光照在身上,皮肤都有些发烫。道路两旁一成不变的绿色被格桑花和向日葵的斑斓所替代,心情不由得开心起来,这样的高原生活,还是挺有趣!

然而,兴奋的情绪并没有保持多长的时间,头脑就已经木然。317国道一直沿着层峦叠嶂的大山而建,顺着一条湍急的河道,蜿蜒而上。理县、古尔沟、米亚罗、梭磨、马尔康,一个接一个的城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条连一条的隧道,时钟的指针在往后走,刚开始还嘻嘻哈哈的我们变得逐渐沉默。路,看不到尽头,司机师傅说,离丹巴还要好几个小时。好远!

下午3点左右,车辆从白湾乡转入211省道,沿着大金川河向丹巴的方向前进。一路都是数不清的弯道,窗外还不时飘来牲畜粪便的味道,坐在前面的摄影记者开始晕车,不停地干呕。集沐、党坝、金川、巴底、聂呷,汽车不停飞驰,我们离目的地也越来越近。天色渐渐变暗,经过10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在晚上7点半左右到达了丹巴县城。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正努力向现代城市靠拢的小县城。

丹巴正在建设新城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有新建的桥梁基座,巍峨险峻的大山旁有不停作业修楼的塔吊,部分进城的道路正在铺设沥青,这些都是成都援建的工程项目。作为成都人,我有些自豪。我也知道,援藏干部人才给这里带来的变化肯定不止于此,于是,对第二天的采访也变得更加期待。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瑾 摄影 刘阳

新闻推荐

农旅结合 甘孜首家家庭农场果实累累

□耿冉本报记者李龙俊陈建兵/文李向雨/图8月22日中午,甘孜州泸定县团结村吉祥农场里,喷灌系统在高温下开始自动洒水。青瓦白墙的民居周围,苹果、板栗树等果实累累,成片的青椒、红椒已大量采摘。吉祥...

泸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