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美丽蝶变 ——甘孜州“藏区新居”工程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陈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绝唱。住房是民生之要,近几年,甘孜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藏区新居”工程作为“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核心工作和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围绕“以产业建新村、以新村兴产业”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努力把“藏区新居”打造成现代业态、现代形态和现代环境统一的新型社区。
全域规划
村庄蝶变成新型社区
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新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房前屋后绿化带里花草树木俯仰生姿,不远处,成块成片的佛手柑更是生机盎然……两年多时间,泸定县得妥乡南头村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新型社区的美丽蝶变。
走进南头村,记者敲开村民李元华的房门,客厅的布置让人眼前一亮:雪白的墙壁、透亮的窗户、整洁的地砖、干净的餐桌,既时尚又漂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真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过上城里人般的好日子!”李元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记者讲述这里发生的变化。
说及过去的居住条件,李元华向记者介绍说,自家过去的房子是用石木搭建的,低矮狭小、阴暗潮湿,还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李元华在这幢房子结婚、生子,添丁进口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房屋更加拥挤。由于年久失修,每逢雨季,房屋还会漏雨,被褥经常被雨水淋湿,一家人根本无法睡觉。李元华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有间好的房子,一家人可以不为房子漏雨而发愁,并且能有足够的地方来圈养家禽和牲畜。
自从实施了“藏区新居”建设,村民们从四面进风的土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 “小洋楼”,南头村的房子越来越漂亮、基础附属设施越来越完备、村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大家纷纷表示:“现在国家这么关心我们,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修建房屋,真正圆了我们的新房梦。”
“我们按照‘藏区新居\’建设规划,立足当地实际,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高效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让贫困村民都能早日住进新房,圆他们的新居梦。”据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扎西彭措介绍,全州在建设藏区新居过程中规划先行,注重多产融合,做到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规后专项、先规划后建设。同时,聘请一些高校的专业规划团队,围绕构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产业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办法,开门开放搞规划,科学编制《甘孜州新居工程规划》。形成了“在城乡结合部打造新型社区、在高寒边远山区打造聚居点、在中心乡镇打造中心村或新农村综合体”的藏区新居建设规划成果。
近几年,甘孜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抓好“藏区新居”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截至6月,全州“藏区新居”建设(住房建设)已开工4905户,其中完工1214户,其余正在开展备料等准备工作,完成投资3413万元;贫困村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开工建设102个村,其中完工21个村,其余正在开展设计、招标和项目资金整合落实等前期工作,完成投资10076万元。
机制调动
激发活力促长效推进
走进得荣县曲雅贡乡因都坝移民新村,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两旁整齐地伫立着一幢幢新房,一排富有藏式特色的路灯沿路排列,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生活日用品等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因都坝是得荣县曲雅贡乡的一个生态移民开发区,2008年进行移民开发建设,“以前住的村子海拔高又缺水,地里的粮食收成也不好,不像河谷地带可以种的粮食种类多,我们那里只能种青稞和洋芋。”斯郎降措告诉记者,“前年搬迁到因都坝后利用自家的空房开了茶楼,收入稳定,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过去因为居住偏远、交通不便,斯郎降措一家人生活困难,现在因都坝有电、有水、有路,住的也是新房,卫生院和学校就在家门口,生活条件更好了。“我们很满意现在的生活”,斯郎降措一脸幸福的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坝区已经有256户像斯郎降措家一样,世代居住高山、半高山的农牧民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搬迁到因都坝开始了新生活。
从因都坝移民新村出来,记者又辗转来到瓦卡镇半山腰的集中安置点,看到35户清一色的白色藏式二层小楼依次排开,家家户户门前院后栽种着各种花草果树。“过去修房造屋,木匠师傅在墙壁上画个草图就开工建设。 (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罗楚凯张晓东李娟在泸定县冷碛镇木瓜沟村一处农地里,只见两米高的无花果树郁郁葱葱,浓密的树枝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有的呈青绿色,有的呈紫褐色,底部微微张开,露出略带暗红色的果肉,散发着诱人的...
泸定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泸定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