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安康在天府 格桑花开科技城——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承办“内地高中甘孜班”探秘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在这1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110多万藏、汉、彝、回、羌、纳西族儿女。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是“茶马古道”的中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然风光、康巴文化、民族风情,共同绘制了山水画卷。
因为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这片土地上,生活相对封闭,教育相对落后。为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现状,千里之外的百年名校绵阳普明中学勇挑承办“内地高中甘孜班”的重担,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班授学 百年普中担重任
2007年,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在成都、绵阳、德阳三市各选择一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承办“内地高中甘孜班”。百年名校绵阳普明中学毅然承担起了开班授学任务,就此与甘孜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届“甘孜班”的100名新生,都由甘孜州18个县教育局选派,全部来自于农牧民家庭和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家庭,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居无定所的游牧家庭。尽管这些孩子思想淳朴,待人真诚,性格刚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特别能吃苦,但是,他们文化基础知识整体差、学习明显缺乏方法。同时,这些孩子自尊与自卑矛盾交互,性格暴躁、极易冲动,部分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也很差。要通过对“甘孜班”三年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普明中学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八年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民宗委,绵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民宗局、市财政局,甘孜州州委州府、甘孜州各县教育局等各级领导,多次到普明中学指导工作,关心甘孜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领导的关怀下,普明中学以大恒心、大毅力,构建“甘孜班”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普明中学的党政班子、任课教师以及后勤保障人员,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了专职的管理人员、搭配了最强的师资队伍;针对“甘孜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案,从思想意识、科学知识、生活习俗等三个维度,文化修复、认同、内化和示范建构四个层级,对“甘孜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途径,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研究和总结。
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这些来自高山、草原和雪域的孩子,懵懂的心从沉睡中醒来,渴望的眼开始眺望前方和未来!
走进普中 藏家儿女踏上圆梦起点
“那是一个别样的夏天,它记载了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事隔多年,付敏回忆起2007年的夏天,依然满怀深情。离家千里来到绵阳普明中学,付敏成为首批100名甘孜学生中的一员。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贵州民族大学录取,现就读四川大学研究生。
自2007年以来,普明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已招收并培养了900名来自甘孜藏区的学生,其中,600人已经顺利毕业离校,他们都称母校是“一生也不能忘记”的地方。
降初卓玛是“甘孜班”2008级的学生。2008年8月,当她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普明中学,这个15岁的女孩,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背井离乡”这个词语。
7年后,刚刚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全院唯一被保研到北京大学学习)的她说,普明中学是她梦想真正开始的地方,是她“心心念念的家”。在她写给母校的信中,一一念及她的“家人”:爱唱歌的老王,严肃威严的小王,爱买冰激淋和樱桃犒劳学生、有着甜甜微笑的郭老师,性格直率、精讲精练的唐老师……
像降初卓玛这样,称普明中学为“家”的孩子,数不胜数。有很多孩子,在普明中学学习期间,甚至称他们的老师为“王爸”、“张爸”、“杨妈”、“刘妈”……他们在充满温暖、关爱和亲情的“甘孜班”里,不仅接受到了别样的教育,更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春风化雨 用爱心和耐心育良才
师恩浩荡,无数淳朴教师,用爱心与耐心点亮甘孜学子心灵与知识的天空。
2008级的土登曲超来自石渠县,当地气候恶劣,贫穷落后。2008年9月,土登曲超和父亲两人辗转五天来到普明中学,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在普明中学开始了真正的求学生涯,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
班主任王守春老师至今还记得刚见到土登曲超时的情形,虽是夏天,父子俩都穿着皮衣,父亲憨厚木讷,儿子敦实淳朴,满脸被烈日暴晒后的灼痕。领着父子俩熟悉校园后,王老师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在笔记本封面写上“土登曲超”四个汉字,又在扉页上写了几句话:“千里之外,这也是你的家;原本陌生,我也当你的爹。海拔不高,却能眺望未来;原野不宽,却能驰骋天下。——最先认识你的老师:王守春”。
王守春老师也真正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让自己的家成了土登曲超在绵阳的家。三年里,土登曲超只有一次回老家的经历,其余时间都呆在学校里,节假日都在王老师家中度过。王老师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把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叫“两个儿子”。王老师还以温情的笔触,为土登曲超写下了近万字的成长记录。从只懂几句常用语(汉语)到现在能运用自如,从语数外仅考二十几分,到考上重点大学,土登曲超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努力,一次次突破,最终,他考上了中国司法警官大学。土登曲超说,他的成功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诲和辛勤耕耘。现在,土登曲超已经大学毕业,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作出了献身西藏的抉择!
龚亚丽是“甘孜班”2009级的学生。这个小姑娘,先天失聪,早年失母,父亲因车祸入狱。因为听力的缘故,她成绩不断下降。学校领导和老师私下凑了8000多元,为她买了新的助听器。2013年7月,龚亚丽顺利考入四川民族学院。在写给学校老师的感谢信中,她承诺,要把人生挣到的第一笔钱捐给母校。
饮水思源 辛勤耕耘种出“感恩之花”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引领,普明中学特别注重对“甘孜班”学生思想上的影响。从2007年到2015年,普明中学党委已在“甘孜班”学生中发展党员21人,其比例远远高于内地学生。“甘孜班”2008级学生王娟,来自泸定县贫困落后的岚安古镇。这个自小就喜爱读书的孩子,因为成绩优异三年都是“甘孜班”的班长,还在高三时成为中共党员。她把自己的三年普中生活称为“从发芽到开花”,她感激校园“感恩、奋进”文化的灌溉和滋润。因为这样的感恩情怀,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她以“让爱启动”之名开办了多期暑期义务补课班,召集了一帮有爱心、肯吃苦、懂奉献的“甘孜班”兄弟姐妹,为家乡一到九年级的学生义务补课。这个18岁的女孩,在她拟定的《假期义务补课倡议书》中,用诗歌《相信未来》作为引子,表达自身感悟:学会感恩,相信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八年来,从普明中学“甘孜班”走出的600名学生,有的进入高校深造后参加了工作,有的回到家乡,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甘孜州的发展默默奉献。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甘孜班”项目原本五年为期,但五年届满后,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普明中学“甘孜班”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突出成果,赢得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甘孜州人民的高度认可。“无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我们就像一只只风筝,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线的那一端永远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心存感恩,回报社会,相信这是每一个‘甘孜班\’孩子最朴素的想法。”这是降初卓玛在她回忆母校的文章里的一句话。她说出了“甘孜班”900名学生最想表达的心声。
无论是在甘孜这片辽阔美丽的大地上行走,还是在普明中学这所意蕴深厚的校园里漫步,当我们看着“甘孜班”那些生龙活虎的学生,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去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尼胡克布记者杨琦)近日,泸定县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联合县消防、税务及得妥乡派出所对得妥乡境内进行节前安全检查。此次共出动检查人员13人次、车辆3台次,共检查商户30余...
泸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