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孜:法治呵护幸福的格桑花

四川法制报 2015-05-22 21:21 大字

□人民日报记者 徐隽

四川省面积近1/3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近年来厉行法治、依法治州,把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路径

5月,川西高原璀璨的季节,格桑花如约来到草原,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时光。

在康定的情歌广场上,江巴达吉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跳起欢乐的锅庄;远在200多公里外的道孚县前进一村党支部书记春莲,正为村民布置婚礼殿堂;炉霍县司法局干部拥青青初第一次走上讲堂,为孩子们宣讲生活中的法律;泸定县团结村的村主任周祖祥把村民大会讨论修改的村规民约贴在墙上……

大美甘孜,团结、幸福、和谐就像格桑花,布满整个草原。

法治是解决社会复杂矛盾的良方

时光倒转到3年前。2012年1月23日,农历大年正月初一,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一起严重的打砸抢暴力事件,震惊国内外。“一时的平暴治乱容易,如何实现藏区长治久安才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事件发生后,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走遍甘孜州325个乡镇。他发现,乡村干部作用发挥差、基层稳定隐患多、农牧民群众民生改善难,是乡村基层治理的疑难杂症,其中,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依法管寺乏力尤其突出。“复杂矛盾的交织,使我们越来越感到,长效推进发展、民生、稳定,必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坚持用法治来保驾护航。”胡昌升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四川省启动了依法治省工作,甘孜州提出了法治甘孜建设目标,在州县两级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一场轰轰烈烈的法治建设在川西高原展开。

以前遇事缠政府,现在遇事找法律

“普法工作搞了近30年,为什么群众法治意识还很欠缺?因为普法形式单一、内容抽象。”甘孜州司法局副局长扎西彭措说,“如果这一轮普法还是摆摆展台、发发材料,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使法律知识真正深入人心,全州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普法形式。

“我们开设了法治培训班,对曾有过偷牛盗马、聚众赌博、放高利贷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开展法治教育。”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说。

“在州委常委会和州政府常务会前,与会同志坚持用半小时统一学习法律。”甘孜州政府法制办副主任胥晓莉说。

普法的对象,决定了普法的形式和内容。对寺庙的僧尼而言,要打动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2014年以来,胡昌升多次到寺庙讲“法”,当然,这个“法”,是用“佛法”阐释国家法律法规。情理法并举,情到了,理和法就更容易到了。

“以前,村民参加非法集资,钱收不回来,就聚集在政府门口,缠着政府解决。如今再遇到这种情况,村民都是派代表到成都请律师。”道孚县八美镇镇长索郎多吉说。

刚柔并济,迎来基层社会的法治良序

乡村是基层,也是基础。乡村实现法治良序,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012年以来,甘孜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群众工作全覆盖”,全州5.39万名公职人员,与21.31万名农牧民群众“结对认亲”,登门走访770多万人次,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宣讲法律知识、党的方针和国家政策。

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记者在道孚县雀儿村、泸定县杵坭村看到,网格员把采集到的信息上报,再逐级处理,许多民生诉求及时得到响应,许多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排解。

寺庙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甘孜州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了藏传佛教事务条例。“唯有情理法并举,才能确保寺庙服务管理有力有效。”州人大副秘书长付林说。

法治建设,有柔的一面,也有硬的一面。针对水电开发、交通建设、建筑运输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和涉黑涉恶、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甘孜政法机关敢于亮剑,开展乡村专案攻坚。

“‘治藏必先安康。\’甘孜用短短3年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靠的是法治;实现藏区长治久安,最终也要靠法治。”四川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天宗说。(文章有删节)

新闻推荐

泸定冷碛法庭上榜最信任“基层政法单位”

本报讯(泸定法记者开永丽)近日,泸定县法院又有喜讯传来:在四川省第二届“我最信任的基层政法单位”和“我最喜爱的政法干警”评选活动中,该院冷碛法庭荣获“我最信任的基层政法单位”奖项。这是继冷碛...

泸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