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女检察长的日记,主角是百姓

四川日报 2014-03-21 13:37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玉姗

3月20日,从泸定县杵坭乡“走亲戚”回来的县检察院检察长鲜丽,在办公室里再次翻开自己的日记本,一会儿就记满整整一页,主题仍然是“亲戚”的大小事。

鲜丽和丈夫在泸定工作,父母儿子都在外地,有那么多亲戚吗?原来,鲜丽日记里的“亲戚”是她在乡下“结对认亲”的乡亲。

日记关键词:下跪老人

我为亲戚解开心中的“结”、我和爱人走亲戚……鲜丽的日记很厚,里面的主角也很多,但至今最令她记忆犹新的,是一位老人下跪的场景。“在公路旁,便看见一位蹒跚的老人满身沾满了泥巴,他听说我们要去他家,便丢下在地边砍柴的活,带我们去……只见他老伴背了一背树丫枝走到地坝边倒下了后,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这是鲜丽的第一篇日记,发生在2011年12月6日。

那天,在得知金华村村民龚仲华因为交通肇事进了看守所,家里只剩下年迈体弱的父母和一双儿女,她决定赶往龚家了解情况。路上,她遇到了龚仲华的父母,而老人竟然跪了下来。

“第一次看到家境的贫寒、老人的担心和哭泣,我想一定要想办法挽救这个家庭。”鲜丽认下了龚仲华这个亲戚,此后每月至少去龚家一次,每次都自费购买蔬果,或捎去检察院同事们的集体捐款。龚仲华女儿龚亚丽听力很弱,鲜丽每次探望都用书写的方式和她交流,“你在大学里生活习惯吗,最需要得到啥子?”鲜丽一来,平时比较内向的亚丽就一直拉着她不撒手。亚丽在自己日记里写道:“感觉她就像妈妈一样。我喜欢她听我的事,分享我的快乐。”

2012年,龚仲华走出了看守所,家里的情况让曾经一度绝望的他大吃一惊:在检察院和政府的帮助下,自己的父母身子骨还硬朗,听力有障碍的女儿上了大学,儿子在学校里继续学习。他感激涕零地说:“她就是我们的恩人。”

日记关键词:爱心妈妈

翻开鲜丽的日记,里面数次出现了刘明(化名)这个名字。一篇篇看下去就会知道,这是“爱心妈妈”鲜丽通过“结对认亲”方式认养的孤儿。而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身上,鲜丽倾注的心血比自己的亲生儿子多。

“孩子低头有些不好意思,我一看他身上穿的破旧衣服有些脏,脚穿一双烂拖鞋,我说:‘刘明,我是你的爱心妈妈,今后有啥事给我说。\’”鲜丽的日记记录了第一次见到刘明的一幕。

刘明幼年丧父,母亲离家出走,一直寄宿在伯父家中。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初次见面,闻着散发着霉味的被褥,看到胡乱堆砌的杂物,鲜丽心酸不已。“时隔两天后,我利用下乡的机会,给他买了些学习用具、新被单、被褥、棉絮”,日记中,她写道,“至少我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困难,教他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刘明有段时间经常逃学去网吧上网、离家出走,急坏了鲜丽,每一次都是她带队急匆匆去寻找。有一次,她顶着烈日走了几个小时,终于在山上的寺庙里找到了刘明。通过近两小时的摆谈,刘明终于说了一句“我再不跑了”,还写了一份保证书。

虽然有了保证书,但孩子能否真正的改变?鲜丽仍然放心不下,经常打电话与刘明的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给他更多的关心。“昨天我又去学校看他,他穿着干净的衣服,头发也剪了,朝我低头笑了笑。他确实变了,祝愿孩子健康成长!”

后来,刘明和亲生母亲取得了联系,离开了伯父家。3月15日,正在刘明伯父家了解情况的鲜丽接到了刘明打来的电话,难掩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刘明告诉她自己一切都好,鲜丽听了笑得咧开了嘴,“他说很想我,有空要回来看我。”

新闻推荐

“眼镜书记” 村民称他为百事通

□本报记者高启龙今年春节,甘孜州泸定县田坝乡磨河村“第一书记”徐星很晚才回家过年,他要等村里的两户群众回家,“医保就要到截止日期,只要知道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办理了。”之前,他已经自己出钱...

泸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