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理塘牧民观念新 出栏牦牛变现金

甘孜日报 2016-01-05 00:34 大字

红火的牦牛销售市场。牦牛系列产品。特色名店。

■ 叶强平 文/图

2015年12月31日,理塘县禾尼乡阿嘎村养殖大户措拉达吉初略算了一下2015年的牦牛账:家中有牦牛300多头,今年卖了30头,收入有20多万元。在理塘像措拉达吉一样靠养殖牦牛走上小康之路的牧民还有很多。据了解,去年,理塘县各类牲畜存栏31.08万头(只、匹),肉类产量实现4300吨,奶产量0.9万吨,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为21.7%、21.1%、20.1%,牲畜“三率”始终位居全州前列,“理塘牦牛”和“理塘牦牛肉”地理标志正待国家质检总局审批。养殖牦牛正成为理塘县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幸福小康之路的有效途径。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以前家里牦牛只养不卖,虽然家里有上百头牦牛,也只能保障家里的基本生活。”措拉达吉说。理塘县是甘孜州5个纯牧业县之一。由于受宗教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畜多为富、畜多为荣”、“不杀生、惜杀生”等落后的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当地广大牧民的思想。

为改变牧民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该县加大了对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僧尼等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注重从农牧民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入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比分析出栏效益,使群众真正认识增加出栏就会增加收入,树立“养畜为出栏、出栏才增收”的意识。同时,该县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多渠道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畜牧法律法规,公安部门也加大了对偷牛盗马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造谣惑众、干扰牲畜出栏出售的行为。县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坚决果断地取缔了干扰市场经济运作的“理塘康区慈悲和平放生协会”等5个非法民间组织,确保了牲畜正常的出栏出售秩序,同时也让农牧民惜杀、惜售的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得到转变,为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铺平了道路。

该县依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强化了全县632万亩可利用草场草畜动态平衡,农牧户超载10%-30%的,每个超载羊单位罚款10元;超载31%-50%的,每个羊单位罚款15元;超载50%以上的,每个超载羊单位罚款30元。对实现草畜平衡、完成减畜计划的牧户兑现奖励。建立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将出栏减畜纳入“村规民约”,确保出栏减畜目标和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对出栏超载牲畜的牧户进行减畜奖励,在人工饲草地、牲畜棚圈等项目建设上,向出栏大户倾斜,积极调动牧民出栏出售牲畜的积极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做大做强牦牛产业

牦牛要出栏,必须有地方卖。2001年,理塘县筹资建成了集“活畜、畜产品交易,牲畜寄放,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为一体的康南活畜交易中心,该中心是康南地区统一、开放、有序、较大规模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建成以来通过不断的规范、完善、充实,其作用和效益凸现。该中心成为龙头企业与牧户之间的纽带,畅通了牲畜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搭建了交易平台,减少了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确保农牧民利益最大化。解决了牲畜及其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通过本地与县外、省外的信息互通,及时为农牧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领域。每年通过交易中心出栏出售的牲畜达3万余头只。

为加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理塘县通过招商引资,于2008年5月成功培育了理塘县高城鹏飞牦牛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该县在政策倾斜,场地划拨、项目捆绑上优先考虑,县财政、信贷、农牧、工商等部门在资金扶持、规范布局、商标注册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了对公司技术改造、产能扩张、产品升级、市场开拓的扶持力度,支持公司做大做强。目前,公司已发展成占地14亩,固定资产1000万元,员工120人,年加工销售风干牦牛肉、金丝肉干系列产品500吨,总产值3000多万元的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生产的牦牛肉产品已营销至成都、重庆、广州、西藏等省区市。公司入驻理塘前由于没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牦牛只能是低价市场销售,附加值极低。而今,牧民不愁销路,附加值也得到极大提高,以前一头牦牛价值4000多元,如今可达近万元。现在,公司已带动6家牦牛专合组织大力发展牦牛养殖,养殖大户30多家,带动当地牧户2000多户,人均增收600多元。

新闻推荐

理塘:农牧业扛起产业富民“大旗”

技术员正在开展田间教学。■叶强平文/图2016年,理塘县圣地农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将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该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会得到提高。近年来,理塘县以产业培育为抓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效...

理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