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革理塘曾经遥远而神秘也是我热切的梦想理塘如今近
周继革
理塘,曾经遥远而神秘,也是我热切的梦想。理塘,如今近在咫尺可触摸,我始终心怀敬意地仰望。
那还是2014年4月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受单位委派,作为脚本主创赴高原拍摄“乐山市第二批援助理塘教育工作纪实”专题片。从康定翻折多山,虽不见绿色,但318国道的蜿蜒盘旋在群山与白云映衬下让你应接不暇,伴着车内别样风情的藏歌,倒也不觉单调。当车子接连翻越了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的高尔寺山垭口和剪子弯山垭口,到达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口时,已经不能再用震撼来形容了,激动与向往之心油然而起,虽缺氧且高反,却并不妨碍你不由自主爱上那片高原。从那时起,我一定要到理塘援藏的梦就此种下。
梦想成真!2014年的8月,我主动请缨参加援藏。当我再次穿过高大的“世界高城理塘”牌坊,踏上理塘这颗沉稳而更显真切的“高原明珠”上时,倍感自豪!因为我能作为理塘一员真正参与到世界高城社会经济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有人说,人的一生一定要到藏区一次,当然说的是旅游。而我,就是那幸运而又幸福的人儿,不过,不是旅游,而是工作。
我挂任理塘县教育局督学,无论是在机关所见,学校所闻,还是到区乡实地调研所知,常常被理塘教育管理者们的远见与雄心,老师们的敬业与坚守,学生们的纯朴与热切的求知欲望所感动。在那一刻,一定要为藏区教育做实事的愿望现再一次强烈起来。记得有次组织援藏教师参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送教下乡”,送教到偏远的喇嘛垭乡和章纳乡,七八十千米的路足足跑了三个多小时,沿途弯多坡陡,坑洼不平,虽颠得胃本身就不太舒服的我翻肠倒肚,但一到喇嘛垭学校,见到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脸,瞬间让我精神倍增,又“生龙活虎”起来,这藏区氛围由不得我呀。接下来的三天,听课、评课、交流、指导、讲座一个内容都没落下,老师们都很乐观、敬业与好学。在交谈中得知,学校老师平均年龄不到25岁,汉藏彝三个民族的老师和睦相处。如果告诉你这群年轻教师的生活里没有网络,手机信号时强时弱,电视只能收看两三个台,上趟县城只能搭乡上仅有的几台顺风车,吃的蔬菜每十天左右才到县城采购一次,你还会淡定如初么?在与老师们同吃同住的日子里,这些种种“不便”让我等所谓“都市人”稍有不适与焦虑,而同为现代青年的他们却表现的十分坦然与从容。这不由得让我等告诫自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珍惜当下,感恩生活,怀着虔诚的心对待所从事的工作,不要因为疏忽而留下什么遗憾。唯有全身心投入,方能对得起理塘,对得起自己。
格聂神山依旧披雪矗立,无量河水依然娴静流淌,毛垭草原仍旧绿毯花海。所有美好,都一如既往地美着。只是高上山挖虫草的忙碌队伍里再听不到中小学生稚嫩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校园里运动场上活泼爽朗的欢笑声和不时从教室中传出的琅琅读书声,这是希望的声音,这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声音。在时光荏苒中,理塘的路变得更平更宽,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学校越来越漂亮,学子们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赴约理塘,是圆梦高原;赴约理塘,是在历练人生;赴约理塘,予生命一抹亮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建兵文/图)本报9月23日一版刊登的《一个人的电站照亮两千藏族群众》报道,理塘县拉波乡电站技术员王安全依靠溜索过河上下班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10月21日,该县拉波乡协中桥正式竣工验...
理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