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摸得着的康巴 ——走访建设中的州博物馆
州博物馆标志。▲蓝天白云下的州博物馆。州博物馆效果图。工人们正在修建博物馆。
■本报记者唐闯/文 潘敏/图
细雨蒙蒙,记者乘车到达康定新城,走访新建的州博物馆。一座截然不同的建筑,背靠青山,头顶浓雾,坐卧在山的怀抱中。经人告知:这就是新建成的甘孜州博物馆。
在康定县炉城镇大坪村,记者看到,博物馆主体造型为道孚民居建筑风格,并杂以丹巴古雕和类似德格印经院经板的设计,立时,康巴风情扑面而来。建筑主体取朱红色,古朴厚重,青山云雾衬托,磅礴大气如山不动。整栋建筑,酷似一把古色古香的钥匙。它似乎正在等待人们将它拾起,打开一扇与康巴文化有关的门。
渴望触摸康巴
耗尽心血,倾心打造的这把钥匙能否打开康巴大地神秘的文化宝藏,让人看见丰富多彩的康巴,触摸实实在在的康巴?为此,记者走访了州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
“博物馆的主体工程,力图融合康巴地区传统经典的特色文化元素。主体工程外观采用了天然石材,采自海螺沟。”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风格。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43平方米,包括现在正在启动的外围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近7000万。建成后,主楼设有展厅、办公用房、库房、文物修复和设备用房,配套工艺品商店、康巴文化体验区、餐厅、贵宾休息室等。
其中,综合展厅占地4080平方米,包括:生态甘孜(1楼)、历史甘孜、红色甘孜(2楼)和文化甘孜(3楼),分别展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社会发展成果。各个展厅立体展现过去、现在以及发展中的康巴,以实物的形式向世界讲诉康巴。
“我们将通过征集、借展、捐赠以及复制的方式,扩大博物馆的藏品量,免费向公众开放。”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一位文博管理员告诉记者,除向公众免费开放,为大型文化活动、演出及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外,新建的博物馆将主要担负起文物的收藏、保管和研究工作。
博物馆建成,更多的文物将被馆藏并得到积极研究,许多被淹没的历史或将重见天日,真实的康巴将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目前,馆内收藏文物1446件(套),其中等级文物715(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683件),资料级文物731件。
目前,全州国有归口管理的博物馆有五座:民族博物馆、泸定飞夺泸定桥博物馆、色达格萨尔博物馆、甘孜朱德与格达活佛纪念馆、炉霍博物馆。非国有、民营性质的有3所:康巴藏族博物馆、康巴藏医药博物馆、海螺沟唐卡绘画博物馆。
但或许今后,这些博物馆无论在馆藏数量和对文物的保护研究上,都无法和新建的博物馆相比。“新建的博物馆是全州第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州文物局局长刘玉兵向记者介绍道。
“博物馆” 的过去
甘孜州博物馆的前身是60年代以前的阶级教育展览馆,主要展出农奴主剥削劳动人民、残害劳动人民的照片和物件等。目前州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以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为主,同时从州内其它县收集了一些文物,并补充了一些出土的文物。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张被剥下的人皮。”谈到当年的阶级教育展览馆,熟知康巴人文历史、长期研究文物的民俗学专家骞仲康告诉记者,这张具有历史价值的人皮,险些被当做无用的物品给扔掉,幸亏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人为”丢失文物的灾祸。
类似这样的事,骞仲康还经历了几次。一次搞展览,几位请来的工人,把出土的石器险些拿来砸钉子用,吓得骞仲康连声喝止,当时,被喝止的工人不以为然:“那就是一个石头嘛。”骞仲康叹气道:“他们哪里知道那是旧石器末期的文物,距今上千年之久。”
此外,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物,常常无力抵挡时间和其它因素诸如温湿度、光、污染气体、微生物等的侵袭。这类文物一旦受损,将难以复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文物的保护难度更大,保护的愿望更迫切。”骞仲康解释道。
据了解,过去,苦于没有固定大型综合性的场馆,各县的文物只能存放在当地的银行。州博物馆和文物曾经处于“哪里有空房子,就往哪里搬”的状态,数次搬迁,文物或多或少会受损。
由于相同的原因,甘孜州出土的部分文物,包括一些石器,仍然寄放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更多珍贵的露土文物、寺院收藏文物以及民间散失文物,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被博物馆馆藏。一些文物出土后,只能统计,然后又放回原处。
早在1984年,在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核准下,甘孜州便成立了州博物馆建设筹备小组。但因资金和建设方面的原因,导致博物馆未能如期建设。
直到“十一五”期间,州博物馆项目被确定为全州“四个一批”及建州60周年大庆重点建设项目,其筹建工作得到了州委、州政府及上级发改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2007年3月,州委、州政府召集州县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对州博物馆项目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认为:实施州民族博物馆建设是全州人民企盼已久的大事,必须加大力度,迅速启动博物馆建设前期各项工作。2010年4月初,甘孜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从康定城到博物馆
生活在康区的人们是否知道新建的博物馆?对新修的博物馆人们有什么期待和困惑?为解开心中的疑惑,记者以街头采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人们进行了采访。
扎西是雅江人,他在康定新买了房子,房子与新建的州博物馆隔河相望。扎西说:“我很想看看过去那些老点的东西,像刀子之类的,就是那些古董。”
扎西顿珠是道孚人,大学毕业后,在稻城县上班,他不知道博物馆里究竟收藏了什么,但他最想在新建的博物馆看到和康巴有关的历史典籍、唐卡。在他的老家,不少人家都有一些祖传的东西。“不知道那些算不算文物,它们会被用作抵押,帮助某些人家户渡过难关。”谈及此,扎西顿珠有些茫然。
而对很多人来说,文物就是古董,古董就是金钱。10月8日,记者乘车途经泸定县伞岗坪,同车的几名乘客要求司机放慢速度,他们想看看挖掘出战国时期文物的地点,当司机放慢车速,大家探头四望。“听说有一把青铜剑很管钱。”“早晓得,我就来挖了。”“说不定还有一些东西没挖出来哦。”几名乘客表示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在康定县稻子坝村, 1985年出生的王磊正在听歌上网聊天,在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唐卡,他告诉记者,他只知道新建博物馆在新城一带,对博物馆和文物一类的东西,他并不了解。
据了解,迄今为止,州博物馆虽举办过多次主题展览,但主要是配合旅游业开发,以文物展览的形式,吸引游客。而通过展呈文物来普及与文物有关的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活动,还没有开展过。
“很多时候,大量文物并未和人们见面。”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甘孜州在文物保护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研究、文物修复、藏汉双语讲解类人才,加之资金不足、文物保护观念落后,甘孜州文物保护及展出工作一直举步维艰。
为改变现状,自博物馆筹建开始,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四川省博物馆、金沙遗址等省内大型博物馆学习。去年,该局又派工作人员前往四川省博物院学习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今年,广东省博物馆对口支援甘孜州博物馆,经该局协调,部分人员已前往学习装裱书画等文物保护技术。
10月9日傍晚,记者再次来到大坪村。在新建的州博物馆对面,康定新城各色建筑正加紧施工。
走在回康定城的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康定城日益现代化,记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从康定城到达新建的州博物馆,不仅仅是一段十几分钟的车程。对这座城市而言,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或许,新建的这座博物馆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新闻推荐
10月21日,康定市卫生局组织医护人员到金汤镇、新都桥镇和沙德镇,开展重阳节送医疗下乡活动。活动中,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前来就诊的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等诊断检查,为患者免费送上了药品,并作出健康...
康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