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行走康巴大地 采撷泥土芬芳

四川日报 2014-07-14 12:50 大字

本土作家深入基层,将泥土的味道融入作品;文艺工作者们进村入户,为农牧民群众送上文艺大餐——

□耿冉 本报记者 陈建兵

7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距康定县城70公里的瓦泽乡营官村村民泽仁邓珠用家里的房子做起民居接待。在他家堂屋中,一张全家福照片十分显眼,这是他家特意给来客欣赏的一件“珍藏品”。

这张全家福照片是甘孜州文联和康定县文化馆组织摄影家到基层为百姓送全家福活动时拍摄的。与泽仁邓珠一样,甘孜州300余户农牧民群众今年首次在家里挂出他们的第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是当地文联组织摄影家和书法家为老百姓带来的“礼物”。

接地气的“康巴作家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甘孜州“康巴作家群”的作家们深入基层,将泥土的味道融入作品中。目前,“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二辑)已出版,来自本土的作家倾注满腔热情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描绘康巴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鼓励作家用好我们的优势。”甘孜州文联主席格绒追美说。

在格绒追美眼中,甘孜州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能提供最好的创作素材,这也让甘孜本土作家的作品更接地气,更易出佳作。正如甘孜州作家尹向东所说,“不到基层,怎知生活?”每次采风都是一次收获的季节。

在“康巴作家群”书系中,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有深深的地域特色,这更能引起当地群众的共鸣。正如“康巴作家群”书系散文集《遥远的麦子》一样,作者南泽仁诗意地描述甘孜州生活的所见所闻打动了不少读者。“走出山村和牧场的泽仁和达得,来到面对跑马山的校园……”这是作者泽仁达娃的长篇小说《走在前面的爱》描述的场景,让康定校园生活场景浮现眼前。

“一幕幕画卷打开,让甘孜山水跃然纸上;一段段文字闪现,让甘孜的生活灵动丰满。”格绒追美这样形容甘孜州的文学创作。

目前,第三辑“康巴作家群”书系正在筹划中。

优秀文艺作品迭出

得到群众认可的艺术才有价值。甘孜目前拥有作家、音乐家、舞蹈家、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曲艺家、民间文艺家、翻译家、影视家10个文艺家协会,会员达1100余人。文艺工作者们进村入户,用各种方式为农牧民群众送上形式多样的文艺大餐。

在送文艺下乡活动中,甘孜的艺术家们以舞蹈、歌曲、书法等多种形式惠及农牧民,不但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娱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格绒追美说,藏区很多群众能歌善舞,加之现在家家户户有了电视,农牧民群众对文艺表演和文艺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将组织各协会的会员创作出更多接地气、高质量的作品,满足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格绒追美介绍,近几年甘孜州涌现出大量优秀文艺作品。达真的长篇小说《天意》、梅萨的诗集《半枝莲》获“中国作协2013年度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亮炯·朗萨的《寻找康巴汉子》、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达真的《康巴》三部作品将由中国作品对外翻译推广中心翻译成英文出版推广;21位作家的作品被《中国藏族文学卷》收录。

去年,甘孜州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征集到反映康巴文化、牧民生活、田园风光等歌词、曲谱300余首。这些歌曲经整理后将推出康巴新歌100首歌本。

该州今年组织的“圣洁甘孜·情歌故乡”中国甘孜州首届国际摄影大展,要求必须以甘孜藏区的秀美风光为题材创作作品,吸引众多摄影艺术家走进甘孜,认识甘孜。目前,主办方已收到网上申报和光盘申报的作品8000余幅。

新闻推荐

顶着风雪送帐篷

□耿冉本报记者陈建兵高原冬夜深冷,而在康定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内,受灾群众依靠保暖帐篷抵御寒风。山高雪飘,帐篷如何送入灾区?一顶保暖帐篷重200斤11月23日,在甘孜州民政局救灾物资库房门口...

康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康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