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甘孜州纪行本报特派报道组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

四川日报 2012-05-04 18:54 大字

——走进甘孜州·纪行

□本报特派报道组

4月16日,“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团从成都出发,沿国道318线一路西行,抵达甘孜。川西高原还是初春,草原上微微泛绿,萌动着生机。再过两个月,格桑花盛开,高原将是一幅多彩的图画。

5天时间里,采访报道团深入康定、泸定、丹巴、道孚等县18个采访点,翻雪山、到牧场、下藏寨、入工地、到田间、看景区、串农家、进企业。“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格桑花一样美好。”一路行来,普通群众的话打动人心。

三大民生工程 铺展幸福民生画卷

4月18日,甘孜州人民医院康巴眼科中心,来自甘孜县来马乡的藏族老妈妈亚玛拥措正在接受白内障复明术前检查。当得知自己可以免费做手术,术后很快可复明后,老人双手合十,用藏语表达感激之情。她的女儿泽仁桑姆用汉语翻译妈妈的话:“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光明!”

74岁的亚玛拥措住在离来马乡60公里的牧区,3个月前,她看不清楚东西。他们从乡上得知州医院可以免费做复明手术,就赶了过来。

“现在全州18个县的农牧民都知道,得了白内障,政府会提供免费手术。”甘孜州人民医院惠民办公室主任尼玛拥措说,原来一例白内障手术要花费几千元,现在只需花230元的检查费。

目前,甘孜州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包虫病、白内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民生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48亿元。截至今年3月,全州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77个、各类卫生人员5718人,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过去,看病、住房和上学曾是高原牧区生活三大难。2009年以来,四川省在藏区组织实施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藏区 “三大民生工程”,“三大难”变得不再难。

“民生是甘孜长足发展的根本。”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说。

2007年以来,甘孜州全面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富民安康工程”。全力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成牧民定居点525个、定居房50064套、村民活动中心300个,帐篷新生活行动全面完成。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片65个,有序推进新村规划设计和试点建设,新建民居3624户、改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10219户。“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学生,第一批“9+3”学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甘孜州已落实2767名2009级学生顶岗实习。此外,甘孜率先在全省实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

交通建设攻坚 拓展通向外界的“天路”

4月19日,采访报道团来到省道215线瓦九路沿线的康定县呷巴乡立启村,这里正在举行交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大会,随着数十台大型运输车、挖掘机鸣响汽笛,甘孜州打响了三年交通建设攻坚战。

“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甘孜州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益西达瓦说。按照省委关于“甘孜要集中力量打一场交通翻身仗”,“努力争取一年小变样,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从根本上改善甘孜藏区交通条件”的重要指示要求,甘孜将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交通建设攻坚战,投入建设资金约330亿元,改造国省干道和重要出州通道、经济干线及旅游公路24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4500公里,基本完成省政府批准的 《2009-2012年甘孜州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实现甘孜州现有国道公路和90%的省道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基本达到三级、70%的乡镇通油路 (水泥路)、90%的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

“排除万难,一定要修通甘孜人民期盼的天路。”瓦九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赵飞舟说,甘孜州地域辽阔,其大部分建材需外购,所需公路建设投资是内地的10倍左右。

“经过3年交通建设攻坚,甘孜州交通将实现历史大跨越。届时,‘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将带来极大的资金流、信息流、产业流,有力推动甘孜全域旅游,促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甘孜州交通运输局局长冉义说。

种好香菇葡萄 特色农业得天独厚

良好的光热资源,立体气候明显,农作物种类丰富——甘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月17日,采访报道团来到康定大河口香菇生产示范基地。塑料温棚内,高6层的培育架上,一个个香菇已从代料包中破“土”而出,不远处的冷藏仓库里,一盒盒“雪农牌”香菇统一包装,即将出口日本。

“我们镇上有人在种香菇,我来这里参观后,也准备搞一个。”从康定县姑咱镇到基地参观的农户杨天东说。

“甘孜温差大,空气流通性好,是生产优质香菇的理想之地。”甘孜州农科所副所长罗孝贵说,内地优质菇出菇率为20%,甘孜达80%。“基地的作用重在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香菇。”罗孝贵给杨天东算了一笔账,建一个产1万袋的生产大棚需投入2万元,购买一袋代料需3.5元,其中政府补贴1元,共需投入4.5万元,基地统一负责收购,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甘孜农区群众致富捷径。

4月20日,在丹巴县巴旺乡齐支村,一片片葡萄园沐浴在高原阳光下。从2009年开始,葡萄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目前全村57户中,有54户种植葡萄。“玉米、青稞产量不高,一亩地赚不了1000元。”村民兰卡泽郎说,调整产业结构后,他家改种葡萄,去年实现初挂果,每亩收益2923元。

“立足县里的康定红葡萄酒公司,全县实行酿酒葡萄产业基地扶贫项目,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我们村大力发展特色葡萄种植业,人均收入实现翻番,摘掉了贫困帽子。”齐支村支书阿甲彭措说。

齐支村村民拉基登干还投资60多万元,开办了名叫“桑丽措民居接待”的藏家乐。“到丹巴县城的公路穿过我们村,村里成片的葡萄园吸引很多过境车辆停下来游玩,搞民居接待是一条好路子。”拉基登干说。

本栏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雷健 唐伟荐 张立东 祖明远

新闻推荐

记者曾小清全省财政系统结对帮促甘孜州县级

本报讯(记者曾小清)7月5日,全省财政系统结对帮促甘孜州县级财政管理工作正式启动,19个援助县(市、区)财政局与甘孜州18个县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财政局在康定县签订结对帮促责任书。这是全省财政系统落实...

康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康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