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龙乃渠乡 探索“三领”扶贫新模式

甘孜日报 2016-12-15 00:00 大字

本报讯(李金位)乃渠乡作为九龙县首批脱贫摘帽乡镇,大胆创新,变过去“输血”为“造血”帮扶模式,探索形成了“三领”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致富能手和新风正气作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

基层组织“认领”。建立“一会两帮三员”工作机制,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村组干部执行力强、群众凝结力强、脱贫攻坚战斗力强服务型党组织。开好“一会”。全乡3个村党支部把党内民主生活、组织生活与脱贫攻坚统筹结合,每季度召开1次脱贫攻坚专题会议,群策群力解决实际困难。抓实“两帮”。按照“服务衔接、产业培育、职能帮扶”等方式,建立县级领导挂点,理清发展思路;部门单位包村,谋划主导产业;机关干部帮户,找准致富门路的“互帮互建”工作机制。同时,在坚持“1+N、N+1”党员联系帮扶模式上,拓宽党员联系帮扶层面,实行党员联系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度,全乡名党员每人联系帮扶1至2名贫困户,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当好“三员”。根据党员能力素质和性格特长,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发展员、劳动技能员、政策宣传员,开展立体式帮扶服务。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新区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项目,建成通村硬化路公里、民居户,新建安全饮水工程2处,移民搬迁安置人;组织名劳动技能型党员到成都、西昌、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农牧业先进生产经验和管理技术,帮助贫困户提高种养殖技术;组建以县级联系领导、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宣讲团,深入村组开展实地宣讲,为贫困户脱贫建言献策。

致富能手“带领”。建立致富能手帮带模式,打破村组区域限制,统筹发挥全乡3个村致富能人带动作用,增加群众收入。建立村级劳务组织。乃渠乡烂碉村成立劳务大队,按照就近就地就业原则,将今年预脱贫的户贫困户每户吸纳1名劳动力进入劳务大队,目前劳务大队已在本乡境内双富花椒油厂、益翁格勒羊肚菌种植合作社、迎春蔬菜种植合作社等专合组织从事“一事一议”项目5个,每天工资元。建立外出务工互助队。各“村两委”制定互助规程,实现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一保障三避免”。由乡内名致富带头人带领有劳动能力的名贫困人员到广东、深圳等地务工,月工资不低于元。建立技术培训平台。依托农民夜校等载体,成立乡有技师指导、村有能人定点的技术培训师资库,依托村级远程教育站点,培训驾驶、工程机械技术人员余名,为贫困户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风正气“引领”。建立“做、立、引”工作机制,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为“我要”。做好宣传。结合群众工作、走基层等活动,深入村组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谈心谈话会等余场次,宣传富民惠民、脱贫攻坚、乡风文明等政策知识,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纠正“大有搞头”“多多益善”的错误观念。通过开展评选活动,树立一批通过自身努力率先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鼓励贫困群众树立信心、自力更生,激发脱贫致富愿望。立好村规。按照勤俭节约原则,把厚养薄葬、弘扬婚育新风写入村规民约,并与农牧民享受惠民政策挂钩。水打坝村明确女儿出嫁聘礼不能超过8万元,老人去世宰牛不能超过3头等。引好风尚。制定村民环境卫生评比制度,各村妇联、村妇女小组长组成工作队,每周深入贫困户家中,从“叠被子、抹桌子、扫院子”等细节方面做好示范指导,每月进行1次村民家庭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对评选的“环境优美示范户”给予表彰奖励,形成了家家讲卫生、人人爱干净的文明新风。

新闻推荐

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织好的藏毯。传统手工编织技艺。■记者杨珂文/图九龙县子耳乡杜公村63岁的李金秀和37岁的兴姑志玛是母女俩,如今两人已经在九龙县上定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闲暇的生活中两人常常手工编织一些毛...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