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当创业兵一波三折凤栖黄金枝妇唱夫随
人物:刘晓燕一家
冕宁县建设村
4月15日,当记者来到建设村,走进刘晓燕经营的“凤栖农庄”时,只见她穿着工作服,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脸上笑容灿烂,举手投足沉稳干练。说明来意后,爽快的她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了她带领一家人不同寻常的创业经历。
刘晓燕出生于冕宁县城厢镇大垭口村,现年36岁。别看她年纪不大,在创业的路上却早已是一员老将了。
创业路上艰难多
18岁,刘晓燕就开始了创业生涯。从小就对饮食很感兴趣的刘晓燕在冕宁县新华书店旁开了一家餐饮店。白天卖快餐、晚上卖烧烤,生意很红火。“客人坐满、坐闷,几乎都是守通宵。”刘晓燕说,很辛苦。
然而,就在刘晓燕初尝创业甜头,对未来充满幻想的时候,老板却要将门市收回去。
天生好强的刘晓燕又瞅准了另一条致富门路:开茶水吧。她用积攒的几万元钱在县文教局旁租了一间茶水吧,准备大干一番,但这一次又碰了壁。由于1998年畜牧行业闹五号病,行情不好,几乎血本无归,一下子把创业正浓的她打入谷底。
2002年,刘晓燕四处筹钱、只身前往甘孜州九龙县下街开饭店。这一次又因对当地消费市场调查不足而失败。
2004年,刘晓燕与建设村的朱国洪结婚。初到婆家,房屋破旧不堪,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穷不可怕,只要有勤劳的双手,生活就会好起来。”刘晓燕和丈夫都是勤快本分的人,夫妻俩对未来很有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7年,刘晓燕从娘家借来几万元钱,在冕宁县城语录塔开了一家中餐馆。她负责炒菜,丈夫负责在大厅收账和打扫卫生。夫妻俩起早贪黑,几年忙碌下来,还是赚了一些钱。
由于孩子年幼,公公婆婆已年迈又体弱多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夫妻俩决定回家发展。回家后,丈夫给人开车,刘晓燕则在家操持家务。
乘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建设村的新农村建设热火朝天地开工了。刘晓燕家购买了一栋面积204平方米、一楼一底的别墅。
为了能尽快住上新房子,又为了节约装修费,刘晓燕家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忙碌在新房的工地上。新房刚装修完成,刘晓燕一家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一家人美滋滋地在新房里过上了新生活。
“新房子购买及装修下来总共花了30余万元,当时家里只有一万多元,其余的钱全是借来的。”尽管亲戚朋友并没有催着刘晓燕夫妻俩还钱,但两口子心里却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近年来,朱国洪在小妹家的工地上搞管理,待遇不错。自家加入龙旺合作社后土地流转每年也有2万元的分红。刘晓燕也没闲着,2012年,她到西昌某酒店打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5年,刘晓燕同朋友到江苏省一家手机屏幕生产厂打工,收入也很可观。
就这样,夫妻同心协力将买房欠下的账务在几年时间里一点一点还清了,手头也宽裕了。家里还添置了彩电、冰箱等电器,一家人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成为了建设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户。
经过了多年的摸爬滚打,刘晓燕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信心。她不仅了解到外界致富信息,还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敢闯敢干就能致富。
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女汉子”刘晓燕心里,创业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她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带领一家人奔上小康之路。
“做餐饮的时候赔过,心里觉得不甘心。”要强的刘晓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继续搞饮食。
说干就干,修厨房、打锅灶、买厨具……刘晓燕样样亲力亲为。2016年3月14日,建设村“凤栖农庄”正式开业。
“开业一个月来营业额在10000元左右,樱桃节期间生意会更好。”刘晓燕对未来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穆玉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薇)5月12日下午,顺庆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暨表彰大会在天龙大酒店举行。该区医疗卫生系统的160多名医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庆祝第104个国际护士节。“我感受过患者温暖信任的目光...
九龙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九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